《我的舅舅杨宪益》简介:

【“翻译了整个中国”宪益舅舅最后十年的真实记录】

杨宪益,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生于天津,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曾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1919—1999)一生致力于(英籍中国文化学者)翻译中国古典小说/名著。

本书是作者舅舅杨宪益最后十年的真实写照,包括其与夫人戴乃迭的相濡以沫、与子女的沟通相处、读书写作、会友人、抗癌治疗以及直面死亡等。外甥女赵蘅用日记、追记、现场速记图及图配文的形式记录了杨先生生活中的琐琐碎碎,人间的是是非非。本书想要表达的是对杨宪益这位“翻译整个中国”的大家的见地和态度——不同凡响的思想和伟大而纯粹的人格。书中有作者珍藏的多张珍贵摄影照片、作者亲手绘制的现场速记图及彩色精绘图,让读者多方位地了解翻译大家的人生历程,品味他的人生感悟。

本书有林青霞感动推荐,蔡玉洗、范玮丽、黄乔生、黄友义、金圣华、李洱、李景端、陆建德、叶兆言、余斌、周立民联袂推荐。

1. 著名出版人 蔡玉洗:我们向海外疏通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书,应当这样讲,百分之七十是杨戴夫妇两个翻译的。赵蘅老师薄薄的一小本是杨先生对中国文化贡献的简单亲切描述,我们要感谢赵蘅女士!

2. 美籍华裔作家 范玮丽:日记的形式朴实无华又直接,正是这些毫无修饰的细节,我们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与来访者的互动对话,再现了这位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的翻译家的寂寥暮年和超然物外的达观。

3. 中国外文局总编辑、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 黄友义:我非常荣幸曾有机会与杨宪益先生共事,在办公室、在他家里,聆听教诲。他中英文俱佳,崇尚知识,刻苦钻研,成就卓著。翻译过程中从不刻意迎合西方读者的审美趣味,有自己的担当和热忱。赵蘅女士以平实无华的语言、富有临场感的速写,真实记录了他的这一面。杨先生不愧为我们心中高山仰止的学者!今天,他的译著仍然是中译外学者的教材、研究者的宝库,他的治学精神也在鼓舞着后来译者不断探索,追求卓越。

4. 香港中文大学校董、文学院副院长、翻译系主任兼讲座教授;现任香港翻译学会会长 金圣华:赵蘅这本图文并茂的《我的舅舅杨宪益》,是以日记的方式,叙述老人生命中最后十年的事迹,看似生活上不起眼不经意的点点滴滴,透过作者朴素而深情的笔触,——呈现出玲珑剔透的面貌。看这本书,就像无意中走进了一个时间隧道,在晨光熹微中,漫步向前,逐渐地,光线明亮了,许多记忆里模糊朦胧的角落,都在刹那间变得清晰可见。

5. 中国当代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李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翻译《红楼梦》著称于世。事实上,中国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多部名著,都是由两位巨匠翻译出版的,他们为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传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现在,赵蘅女士从亲人、旁观者的角度,真实地再现了杨先生晚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杨先生的博思、傲骨和豁达,多么值得我们敬仰。

6. 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原所长、厦门大学讲座教授 陆建德:作者以画家特具的眼睛呈现了舅舅晚年众多光影流动的生活场景。听罢杨宪益先生回忆往事,品评人物,还想阅读他的英文自传。书中记述的时期戴乃迭女士已下世,却无处不在,由此想起但丁《神曲·炼狱》里这句诗:“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她来满足十年的渴望。

《我的舅舅杨宪益》摘录:

今天叶(廷芳)谈到赵萝蕤:“上世纪60年代初她和我同一教研室,不同专业。但她和我成了忘年交。她把她的一辆英国女式自行车借给我骑了两年半。那时她住钱粮胡同十九号。我在那里吃过饭。见到过她爱人陈梦家。她家里都是明代家具。“文革”开始后她一直住在美术馆后街二十二号,和她父母、弟弟、弟媳住在一座明代大四合院里,直到去世。她父亲是著名神学家,她一个在美国的弟弟是著名航天专家。她自己以翻译艾略特的名诗《荒原》和《惠特曼全集》闻名。90年代初她应邀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讲学,《纽约时报》用了整整半版篇幅报道了她。我在《梦留燕园》一文中写到了她。美术馆后街二十二号后来被强行拆掉了。拆的那天我约了新华社记者王军和人民日报记者李舫一起去看看,想做个目击者和见证人。但我们两次被粗暴地推了出来!我们气愤地向附近武警报案。对方说‘我们是来保卫他们拆的’。我们相对无言。”

《我的舅舅杨宪益》目录:

目 录
引 子
舅母还在时
第一年(2000 年) 从来银汉隔双星
第二年(2001 年) 独身宛转随娇女
第三年(2002 年) 癌妖何足畏
第四年(2003 年) 医来必有病
第五年(2004 年) 从此胸中无块垒
第六年(2005 年) 我比耶稣晚两周
第七年(2006 年) 三径就荒甘寂寞
第八年(2007 年) 故人星散绝云霄
第九年(2008 年) 而今往事成遗迹
第十年(2009 年) 即此亦千秋
附 录
后 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