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變》简介:

現代

歷史到現在,怎樣才算「現代」?

●轉捩點

一百多年歷史中的轉捩點與可能性

●再反思

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歷史評價

「古今之變」,是對中國從歷史進入「現代」過程中,再造國家甚至自身「文明」的一種思考。中國進入「現代」會遵循一種通用的演化路徑,還是會變成一個相當特殊的例外?十幾位中外學者對中國歷史和當下的判斷並不相同,讀來頗能給人啟發。

編輯推薦

1. 受訪者學術思想重點展開和別開生面的討論,讓讀者多面性對中國的「現代」頗多瞭解;

2. 訪談內容輕鬆又有意思,從問與答之間掌握知識和思考的啟發性;

3. 抱有對歷史中的困惑,細看歷史學家親解分析困惑中的真相。

名人推薦

比起正兒八經的學術論著,面對面的訪談更有意思。我向來認為,訪談的關鍵未必是回答問題的受訪人,而往往是提出問題的採訪人。好的採訪人提出好問題,才能刺激或者逼出好答案。李禮試圖通過「古今之變」來探究「現代中國的困惑」,並讓人們從這些回答中,看到近年來這些歷史學者內心的關懷和焦慮。——葛兆光

一個史學大家,寫得一手好文章不難,難的是談出一串大見識。本書所採訪的諸位中外名家,話題縱橫上下千年,視野跨越東西南北,承多家史學之傳統,領一個時代之風騷。每一篇讀畢,都會讓你反覆回味,掩卷三思。你會相信,大學問是做出來的,也是談出來的。——許紀霖

《古今之變》摘录:

国家力量在推行变革时,个人基本上是挡 不住的。除非理念和信念到了信仰程度,达到了宗教境界,在内心形成了巨大力量。多数知识分子做不到这样。大学里普遍的政治学习,是一些人不可能接受的,这一套从常识的角度判断都不合理但所有大学老师都得这么做,这种体制上的强迫性,很少有人能主动抵抗。只有极少人是独立的,认为这样不行,也不认同,但最后还是顶不住。比如,北京大学教国际法的周炳琳先生,他就不认同,拒不作检查,但他回家后女儿劝他检讨,说这是组织上的要求,最后周炳琳也没有办法。 知识分子的整体转向,是生存环境的强迫性决定的;个人信仰或观念力量决定行为的现象,不能说完全没有,但缺乏普遍意义。我觉得随波逐流才是常态,但这里面有几种情况,有一部分是机会主义,对他来说,认同这种价值观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比如原来就偏左的知识分子,慢慢有了民主党派背景,1949年以后政治地位慢慢开始提高。

《古今之變》目录:

自 序 001
第一章
許宏 | 中國「文明」從沒有自外於世界 005
第二章
趙鼎新 | 「儒法國家」的形成 031
第三章
許紀霖 | 我們依然處在古代中國的延長線上 049
第四章
佐藤慎一 | 轉換世界圖景的清末啟蒙者 071
第五章
楊奎松 | 中國革命,從溫和到激進的轉變 085
第六章
謝泳 | 對國家的迷戀,知識分子的百年際遇 105
第七章
狹間直樹 | 中日之間的「亞洲主義」 123
第八章
張鳴 | 如何「重寫」中國近代史 143
第九章
黃克武 | 歷史變化背後的「思想結構」 159
第十章
高全喜|啟蒙的挫折—被遮蔽的新文化運動 181
第十一章
施耐德 | 那些中國現代化中的「落伍者」 205
第十二章
羅新 | 國家民族主義的幻覺 217
第十三章
盧漢超 | 理解中國社會的底層視角 241
第十四章
章清 | 從「知識轉型」重審近代中國 259
第十五章
馬勇 | 五四運動與現代中國的展開 291
第十六章
梁治平 | 我們必須直面「文明」的死亡和再生 313
第十七章
葛兆光 | 未來會如何看待我們這個時代 343
後 記 374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