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简介:

“如果将唐史研究比为一场考试,那么杜甫几乎是在把答案展示给你看,只不过他的手势和暗号需要解读。”

对于诗圣杜甫,从来不缺少研究。但宋代以来,诸家对杜甫生命历程的划分多侧重后半段,关于杜甫的前半生很少有深入考证,以至杜甫的实际生命史划分不均衡,人生前三四十年关注不多,而这恰恰是他思想和认知的形成发展期。

本书聚焦杜甫的前半生,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唐史研究,将杜甫置于8世纪的家族、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地缘格局中,考证并还原出一幅杜甫当日所目睹、所身处的历史图景

————

作者的初衷是希望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将杜甫置于8世纪的家族、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地缘格局中,考证并还原出一幅杜甫当日所目睹、所身处的历史图景。这个初衷是实现了的。这需要对于事实的洞悉,对于杜甫的熟稔,能够对杜甫前半生涉及的人事进行极其细致的勾稽与考证。此书读来不觉烦琐,不觉枯燥,饶有兴味,值得推荐。——张国刚(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在杜诗的接受和阐释中,围绕“诗史”说出现了很多的议论,汇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作者在此书中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以作为微观个体的杜甫为视角,还原他所看到的诸种历史图景”,并借以摆脱“大历史”的写作模式。就已看到的“盛世”这一部分来看,其中有对杜甫家世及其青少年时代更细致全面的复述呈现,也包括对杜并“吉州之案”等重要事件更近情理的分析,对于认识杜甫这位重要性无可替代的诗人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一时代,都有新的启发。——谢思炜(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还原杜甫的历史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还原盛唐王朝的历史场景。之所以称之为“诗圣”,就是因为老杜的盛世情怀与人文关怀;之所以称之为“诗史”,就是因为老杜的史诗书写与时代记忆。这是杜甫伟大的地方,也是王炳文博士这本书值得特别关注的地方。《杜甫的历史图景》,一本值得你放在案头常读的好书。——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杜甫被称为“诗史”,本书则尝试将杜甫的人生嵌入盛唐历史之中。作者运用对唐代政治、制度、文化诸方面的知识,钩沉杜甫前半生与盛唐政治变迁的关联,展示了一个更具“历史场景感”的杜甫。——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摘录:

与先辈由襄阳迁洛阳类似,杜家迁入长安,同样花费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到了8世纪中叶,杜家恐怕已经很难被视为洛阳人了。 因此,如果以6一8世纪近三百年的长时段来观察,会发现杜家的祖居地,或说“旧乡”,其实一直在缓慢变迁。其中公元6世纪的北周和隋代,是杜家从襄阳向北迁移的过渡期,杜叔毗及其长子杜廉卿等人还可以说是襄阳人。从隋朝末年到武周中后期的整个7世纪,杜家的家族主体已经转移到了黄河两岸的怀州和洛阳,并在洛阳生根发芽。对于杜鱼石、杜依艺、杜审言、杜闲先后四代人来说,他们已经是地道的洛阳人氏了。而从武周后期开始,杜家逐步向长安迁徙,在万年县的杜陵站稳脚跟。对于杜甫而言,辨认“旧乡”成为一件让他略感困扰的事。一方面,他的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都葬在洛阳以东的杜氏大茔,他也在服完父丧后重整偃师祖宅,按说这里才是他的祖居地。然而另一方面,随着杜审言以降三代人在京师的经营,杜家依托宗族关系,在杜陵建立起全新的居住区域。相较于襄阳,京兆本就是杜氏更为古老的郡望。职此之故,杜甫心中的故乡颇为含混。在他的诗中,我们能看到“春风回首仲宣楼”(《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对襄阳和洛阳的感怀,但更多时候,却是“西归到咸阳”(《壮游》)、“故国平居有所思”(《秋兴八首·其四》)这样对长安生活的认可。在给玄宗的《进封西岳赋表》中,他明确自称“臣本杜陵诸生”,这也最清楚地诠释了他所谓的“中岁贡旧乡”(《壮游》)其实是指由京兆府耀选为乡贡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