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辽墓:材料与释读(修订版)》简介:
宝山辽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是目前有纪年的辽墓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葬。两座墓葬均为砖石结构,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石房组成。墓室平面呈抹角长方形,周壁及顶砖雕、影作仿木构件,弯隆顶。石房长方形,建于墓室正中,以雕琢精细的整块石板组装而成,四壁及顶磨光作画,地面铺石板。两座墓中的壁画更是堪称辽早期绘画艺术的宝库。壁画采用多种绘画技法,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艳丽、写实与夸张于一体。壁画中描绘的契丹人物,笔法简练,追求真实。画面对各种人物的描绘具有时代风貌,所表现的丰富内容对揭示辽初社会面貌及探讨晚唐以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不仅尽可能地还原了此座重要墓葬的建筑形式、壁画和随葬品,更是在考古材料的基础上,扩展对宝山墓研究的内涵和范围,把建筑形制、画像程序、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画者的身世情感纳入思考对象之中。在辽代墓葬被发现以前,人们对“辽”或“契丹”的丧葬习俗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文献,特别是通过一些似乎是基于实地观察的记述。但不管这些文献记载的细致程度和可信程度如何,它们作为历史材料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它们都是从当时中原汉人的角度去观察和记述的。由于观察者采取了“外在者”的身份,他们在观察和记述的时候也就不可避免地集中在契丹文化之“异”上。而这种“华夷之辨”的立场又往往混杂着相当强的文化优越感。所以,了解研究辽代墓葬对于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墓葬的发掘和分析使研究者得以跳出传统文献所隐含的“华夷”身份设定,直接面对历史。这些墓葬的建造和使用者有的是契丹人,有的是在辽代任职和身居辽地的汉人。在这个基本分类之下,还有身份地位、职业、时期、地域等诸种不同。每一座辽墓所反映的因此不是抽象的和普遍的文化异同,而是多元历史和文化互动的具体现象。所以本书对这些墓葬进行研究的出发点是发掘它们自身的历史特殊性和主体性,而不是以考古成果去证明往旧文献中的相当贫瘠的记载。这个新的、以考古资料作为研究基础的观会使我们对辽代文化艺术的丰富性以及与周边文化,包括中原文化的关系有不断更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