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留声》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者金雁的散文集,既是个人生活记忆,也是对一段历史时期的记录。

书中主要回顾了20世纪60—70年代,即作者的童年和青春阶段。通过翔实生动的文字,作者回忆了擅长持家且头脑清明的姥姥;伴随着饥饿和干旱环境的童年生活;被打落社会底层而早早承担起生活重担的经历;从知青插队到就业“供销社”的谋生岁月;恢复高考后考取研究生的一段拼搏过程;等等。字里行间充满令人唏嘘的故事、果敢顽强的人生态度,以及独立深刻的反思。

同时收入了一些回忆成家后与秦晖共同生活的文章,幽默戏谑,趣味盎然;以及访问东欧的一段独特经历与见闻。

《雁过留声》摘录:

恰好这次担任中国史研究生答辩主席的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一位著名学者,我们都知道赵先生在“古史分期”“农民战争”等问题上与这位先生有分歧。对赵先生请这样一位学术见解与自己相左的人来主持答辩,我们在佩服先生胸襟坦荡的同时,也认为他们应当已经有了默契。既然能请他来,先生一辈之间的学术论争应当不会殃及学生。但没想到心无芥蒂的赵先生根本没有与这位客人做什么沟通,而本系参加答辩委员会的某些教师却极力迎合这位客人的学术偏好,并顺着这些偏好给那几位师兄设计“绊子”。就在中国史师兄们信心十足准备答辩的同时,打算着实“卡”这几位赵门弟子一把的教师也在“磨刀霍霍”。我在资料室就看见参加答辩的某教师手捧师兄的论文逐一核对史料寻找纰漏。 因为我们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届研究生,大家都不知道论文答辩是个什么阵势,答辩的时候挤满了各级的研究生和77级本科生,以至于连走廊里都挤满了听众。上场的师兄刚开始还胸有成竹地宣布“科学的入口就像是地狱的入口”,但后来架不住几个答辩教师轮番唇枪舌剑地轰炸、用放大镜挑瑕疵,很快就大汗淋漓,气氛极为紧张。赵先生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我们嘀咕说,这哪里是答辩学生,导师也同样站在了被告席上,看样子真的要把我们送进地狱的入口了。最终可想而知,这位师兄的论文没有获得通过。赵先生很是愤怒,但他罕见地没有发作,而是闭门谢客,拒绝参加后续的答辩。那位客人一连等了两个星期硬是不见下文,只好悻悻而返。这次赵先生的“七只九斤黄”只有三个拿到了硕士学位。虽然当时初次授予学位普遍比较严,但这么低的授予率仍很罕见。从那几位师兄的资历(都是“文化大革命”前的老大学生)、当时的论文水准(应该说不亚于现在一般的博士论文)和后来他们的学术成就看,如此苛刻显然有失公平。事后谈起,大家觉得赵先生未免太天真,既是论敌又无私交,就请来让他“主审”自己的得意弟子,显然相信他会公正持平。不料信人太过,而有人也存心挑剔,导...

《雁过留声》目录:

自序:沉淀在记忆中的片段/ 001
我姥姥/ 001
我的1960年/ 025
“黑帮子女”的下放生活/ 042
“铁道游击队式”串联/ 063
“唯成分论”年代的经历/ 076
插队的日子/ 091
水的故事/ 103
穿衣的故事/ 113
供销春秋/ 127
“五朵金花”的命运/ 151
“黄埔一期”考研记/ 182
“魅力导师”赵俪生/ 198
“秦老爹”记趣/ 213
“秦老爹”在农村过大年/ 249
自行车的故事/ 258
东欧见闻/ 270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