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党权与党争》简介: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中讲述了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党治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形态在漫长的王朝帝制崩溃后,开始向一种新的党国体制转型。中国从此步入党治时代。蒋介石多次公开强调,国民党组织内部的“涣散松懈之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种“涣散松懈”,源于它的“以军统党”的组织形态;源于基层建设的薄弱:城市有党,农村无党;源于党派的纷争离析:西山会议派、CC系、力行社、政学系、三青团等组织不断“火并”。最后,这个弱势独裁的政党无法逃脱尴尬悲凉的历史命运……
本书以国民党“治党史”为中心,着重探讨了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方面。
《党员、党权与党争》摘录:
也就是说, 80%以上的中学毕业生或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或因自身学力等因素而不能升入大学或出国留学,自然也就失去了跻入上层知识精英行列的机会,但他们对社会承认的期待和往上爬升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因已受过初等或中等教育而不愿认同于普通民众和甘居社会下流,但他们的知识、学力和能力又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城市中谋得一个相当的职位。他们一方面因自身前途渺茫和社会地位不稳定而产生莫大的心理失落,同时又因目睹整个国家与社会的败落和衰颓而心怀焦虑。这双重的失意、焦虑、无望乃至绝望,使他们很容易被某种意向高远甚至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社会政治理想所吸引;革命乃至反叛的意识,自然也最易在这一处于游离状态的知识青年群体中蕴育而生。
《党员、党权与党争》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以俄为师
一 改进与改组
二 三民主义为体,俄共组织为用
第二章 知识青年与国民党
一 党员的社会构成
二 基层组织的实态
第三章 从“容共”到“容国”
一 国共对相互关系的表述
二 中共口号的魔力
三 上层国民党,下层共产党
第四章 裂变:全代会与党统之争
一 粤“二大”与沪“二大”
二 中央特别委员会
三 改组派与“三大”
四 扩大会议与非常会议
五 “四大”的分合
六 蒋汪合作与“五大”
第五章 蜕变: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
一 清党与逆淘汰
二 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
第六章 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
一 劳资纠纷案例
二 劳方、资方与党方
三 《劳资争议处理法》的修订
四 两不讨好
第七章 党治与军治
一 中政会与中常会
二 重军轻党
第八章 党政关系: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
一 党政分开
二 双重衙门的权力之争
第九章 政治录用:党员对政治资源的控制程度
一 党义治国还是党员治国
二 入党与入仕的关联
第十章 党的派系化与派系的党化
一 力行社:派系党化
二 CC系:党与派的双重面相
三 支撑与内耗
第十一章 战前党员群体分析
一 上层有党,下层无党
二 党员的社会构成
三 不好意思公开承认是党员
第十二章 党、政、团:战时体制的调整
一 三青团:党外造党
二 学而优则仕,学而不优则党
第十三章 战争泥淖中的党机器
一 党势扩张与党员构成的变化
二 战时党员吸纳机制
三 基层:空、穷、弱、散
第十四章 “六大”前后的派系政治与精英冲突
一 中央委员的派系构成
二 派系、代际冲突与体制内自省
三 革新与自省的限度
第十五章 弱势独裁政党的历史命运
一 二十年之预言
二 军权唯大
三 弱势独裁
征引文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