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回忆》简介:

本书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迄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书中所配的百余幅图片和照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这些出自西方国家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本书的历史感和收藏价值。

《帝国的回忆》摘录:

现在,我们又看到了密密麻麻汇聚到一块的小船,它们形状各异,上面永久性地住着广州的水上居民,据说竟有40万人口之多!这个数字是这样推算出来的:约计有8万艘民船,而每艘民船上平均居住5人。这些人出生在水上,嫁娶在水上,最后也死在水上。一句话,他们的生命从水上开始又在水上结束。他们一辈子很少梦想到陆地上去生活。 屠场上的每位清国人都在东张西望,仿佛此时此刻并没发生什么大不了的事。当轮到他们自己时,似乎还是很高兴的样子。他们就这样死去了,人的生命被看得一钱不值。 在同座监狱内还关有许多别的妇女,年轻的年老的都有。她们中有的已经被关押10年了。在另一处监狱,我们看到有40名囚犯挤在一个狭小而污秽的房间里,他们的脖子上都戴着木枷,这些木枷有三英尺见方,三英寸厚,如此一来,他们既无法躺下也无法用手碰到嘴。假如人们忘了给他们喂食,这些可怜的生灵就只有活活饿死。听说这些木枷戴到囚犯肩上,一次至少要戴三个月。 所有发生在广州发生的和欧洲之间的交易,都是用英语通过一种地方行话来完成的,人们通常称这种英语为“洋泾浜英语”。 比如,一位清国的大米销售商在用“洋泾浜英语”叫卖时,他的大米就很难卖给外国人,因为他本该喊“大米”,但他喊出来的听起来却成了“虱子”。

《帝国的回忆》目录:

前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引子 晚清史是我心中尘封的痛
第一篇 夕照的社会
1854年的上海:自由港
新闻专稿:清国东段长城观察记
新闻专稿:清国名城广州游历记
述评:英国鸦片贩子力阻清国禁烟
铁路和电报有望在清国出现
清国社会新闻几则(一)
清国社会新闻几则(二)
四川巴塘发生强烈地震,3000人丧生
新闻专稿:广州的一天
1877年的上海:火轮信使——一个美国人的游记
特写:在大清国的心脏旅行——扬子江游记
述评:罪恶的鸦片贸易
清国人口数字引起争论
首家机器棉纺织厂在上海建立
述评:清国苦力价几何?
1886年的上海:租界见闻
特稿:大清国邮政专述
述评:清国的丝绸工业
述评:清国的财税稽征制度
亡命天涯的传教士
述评:一位美国工程师在粤汉铁路沿线的观察笔记
电灯将照亮北京
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清廷颁诏禁止妇女缠足
述评:沉重负荷下的帝国财政
1908年的上海:对美贸易出口1055万美元
第二篇 蜕变的变化
新闻专稿:清国的官式学堂
大清国将向英美派遣留学生
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
一份清国讣告
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
清国人将一天时间划分为12个单位
清国人发明的“洋泾浜英语”
述评:“四书五经”维系着清国灵魂
中文报纸在上海的发行量稳步上升
5020卷《古今图书集成》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述评:汉语奇异的表达形式
述评:清国官场腐败危及人类道德
清帝颁诏建立京师大学堂
新闻专稿:清国报业见闻
慈禧皇太后以孔子伦理观反击西方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复制碑私运纽约记
清国特使向美国赠送5000册中华图书
第三篇 诡异的内政
述评:同治皇帝暴卒,北京政局扑朔迷离
新闻特写:清国皇亲国戚多达四万
特稿:清国皇室生活记趣
述评:光绪皇帝学英语
李鸿章会见国际禁烟联盟执业秘书
……
第四篇 艰难的国防
第五篇 酸涩的外交
第六篇 革命的抉择
第七篇 绝境的奋争
附录:《纽约时报》晚清报道选辑总目录
再版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