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变》简介:
晚明时期的中国已经置身于全球化的大潮之下,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大事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在对英贸易顺差的刺激下,鸦片引发了近代中国的叠变,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1840年以来,中国人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探索,在迷茫与徘徊中,进行了抗争、学习、融合、改革与改良。外部列强势力犬牙交错、内部政治斗争拉锯不断、内外部战争频仍、洋务运动开启、新一代知识分子开始成长、民智渐开、工业发展……在各种驱动因素的叠加与聚合下,叠变继续。
然而,甲午之战的失败以及稍后列强强租胶州湾、广州湾等,深刻刺激了中国人,成为近代中国的转折点,罕见的奇耻大辱震撼了国人,谭嗣同诗曰: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沧溟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震撼之后则是怀疑、彷徨、困惑与愤怒,是民族精神的大觉醒,是叠变的加速:维新变法、新政、共和,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花了几百年所走的路,中国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亡与新生撕扯着苦难深重的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至此也才真正展示出其优势与劣势,困境与顺境。这是中国历史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下,中华文明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近代中国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局?中国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驱动力是什么?引发中国叠变的各种驱动力是什么,是如何交织与叠加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基于此,本书重新审视近代中国,探索内在的政治演变逻辑和社会发展规律,以期以史为鉴。
《叠变》摘录:
明末清初的知识分子以正常的心态热情地接受了西方的宗教,同时,他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而同样坚持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等明末清初的西学中坚人物无不认为中国固有文明自有长处,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国文化有弱点,有不足,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其价值,是西方文明所无法比拟的。故而他们认为,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绝不是也不可能彻底废弃固有的传统,让西方文化在中国专行,而只能是借中国古今之所长,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智慧资源,“参合诸家,兼收西法”(李天经语),创建一种全新的文明体系。 正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明末清初的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大度地吸收西方文化,他们在毫无保留地接受西方宗教的同时,更竭诚地欢迎西方的科学技术。徐光启指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欲求会通,必须翻译。”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全面而无选择地充分了解和研究了西方全部文化之后,才有可能谈在中西现有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和超越。据杨廷筠1623年在为艾儒略《西学凡》所作的序中说,当时业已运抵中国的西方文、理、医、法、教、道六科经籍约有七千部,他们计划集中二十位乃至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合作,以十年之力系统地译成中文。这一计划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真正实现,但这一抱负本身所展示的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是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在明清之际不太长的几十年里,西方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重要成果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不仅为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生机,而且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与突破提供了必要的外在条件。
《叠变》目录:
序言 重新认识近代中国
第一部分 序幕
第1章 西风东来
第2章 文明中国再发现
第二部分 攀登
第3章 “破门而入”的陌生人
第4章 先驱者的悲哀:中国坐失二十年
第5章 “跛足”的现代化
第三部分 文明的半山腰
第6章 文明的包袱
第7章 宗藩解体
第8章 走进维新时代
第9章 外交剧变
第10章 戊戌风波
第11章 由内政而外交
第12章 归零
第四部分 悬崖上的眺望
第13章 新政重启
第14章 政治变革的不归路
第15章 一个人的革命
第16章 紫禁城的黄昏
第17章 从南京到北京
第18章 鬼迷心窍的帝制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