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内”号疑云:揭秘南京大屠杀前夕的“珍珠港事件”》简介:
◆内容简介
很少有人知道,南京大屠杀前夕的长江江面上曾发生过一次小规模的“珍珠港事件”……
1937年12月12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之际,搭载侨民撤离的美国军舰“帕内”号被日军飞机击沉,造成三人死亡 ,多人受伤。该事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日、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影响了美国的东方政策,也埋下了珍珠港事件的导火索。
在本书中,军事史学者汉密尔顿•达尔比•佩里采访了事件幸存者,查阅了已出版或未公开的回忆文章以及相关档案资料,并把这些支离破碎、细枝末节的线索汇集在一起,完成了精彩的叙述。同时,他也细致分析了“帕内”号沉没后各方的行动与反应,描述了日军的残酷行动与中国人民的善意帮助。
作者以全方位调研的视角和方法、高超的多线叙事技巧,展示了“帕内”号事件的各个方面。从本书中,读者可以了解那个年代的中国及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重温那段历史,也能帮助国人更好地关照中国的现实及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亮点推荐
☆像纪录片一样真实震撼,如小说一般引人入胜,历史感、画面感、叙事感三位一体,历史学学者陈兼、导演贾樟柯&陆川、作家祝勇联袂推荐!
☆国内首部相关译著,讲述南京大屠杀前夕长江江面上鲜为人知却意义深远的日美对抗!
1937年12月12日,从南京撤离的美国军舰“帕内”号被日军飞机击沉,该事件拉响了太平洋战争的警报,也让全世界看到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巨大危害。
☆蓄意还是失误?幕后黑手究竟是谁?本书基于大量档案资料,从日美双方视角进行考察,搜丝剥茧、条分缕析,揭开“帕内”号被炸真相和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
☆借助各方史料,还原战争细节,不仅展现惊心动魄的激战场面和战场逃生,更细致刻画残酷局势中士兵、军官、平民的个体处境,特别是中国人民的善意帮助,让人亲历历史,反思战争与人性。
◆相关好评
一部精美绝伦、充满了各种数据的大事记,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纽约时报书评》
无数个夜晚,本书读起来趣味盎然——没有比阅读本书更好的选择。
《波士顿先驱论坛报》
本书极富吸引力。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普利策奖得主 芭芭拉•塔奇曼
本书将是一座事实优于想象的丰碑。
世界知名密码学家,《破译者》作者 戴维•卡恩
“帕内”号事件不仅是中国全面抗战初期,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成过程中的大事。它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巨大危害,也开始改变美国人对日本侵华战争的看法,最终成为中美战时同盟关系建立的一块基石。但在漫长的岁月流逝中,它却被人们渐渐地遗忘。今天,在世界格局又发生巨变的时刻,重温这段历史,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体系杰出历史学教授、康奈尔大学胡适荣誉讲座教授 陈兼
值得一读的书,让我们了解苦难中国不为人知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著名导演 贾樟柯
这是一部出色的非虚构作品,内容详实,史料充沛,令人震撼和感动,富有历史的记录意义。
著名编剧、导演 陆川
《“帕内”号疑云》是一部历史之书,它也是一部有着叙事魅力的书。它的行文有着小说一般灵活多变的叙事技巧,有着纪录片一般的真实感。它用最贴切的方式告诉我们,所谓历史,其实就在我们眼前。
著名作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院研究员 祝勇
特别的角度、全面的视野,帮助每个人建立属于自己的历史认知,这是我们不再粗放地对待历史的一次有力进步。此外,还特别要关注译者的执着和细腻,不仅带给我们一次重温二战岁月的机会,还让我们目睹了那些矗立在炮火中的人,举手投足,栩栩如生。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方刚亮
“这是一个疯狂的噩梦,恐怖剧的真实再现。” “人们挣扎着,活过下一次的危机。” ——书真的很好看,像看电影一样!
著名导演 李虹
一部绝对值得一口气读完的作品,那时你就在亲历历史,心灵震撼。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问题专家 钱立伟
作为多年的朋友,我敬佩译者数年来的坚持,理解其中的艰辛。本书是一部军事历史学著作,但是又有强烈的报告文学特色。我坚信本书有其价值,也值得我们在匆忙的生活之闲暇缝隙中,静静一阅,了解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徐煜
《“帕内”号疑云:揭秘南京大屠杀前夕的“珍珠港事件”》目录:
中文版序言(祝勇)
致谢
前言(路易吉•巴尔齐尼)
第一章 肥皂盒海军
第二章 形势孕育着危机
第三章 胶水瓶中的拳头
第四章 一个行李箱和一个铺盖卷
第五章 他们正在扔炸弹!快隐蔽!
第六章 没看见国旗……
第七章 ……似乎不会有尽头
第八章 快在船边放小艇
第九章 快把这艘船开走
第十章 去看看我意大利的孩子们
第十一章 “帕内”号自下午1 点42 分失联
第十二章 今后你务必继续努力
第十三章 运河街拾破烂的人
第十四章 永不再犯
第十五章 老天救救我们……
第十六章 今晚在国泰大戏院一起晚餐?
第十七章 你们胆大妄为的代价
第十八章 富沃山谷,心中平静
结语
附录
译者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