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種花者》简介:

內容簡介

本書是秦漢史學者邢義田先生的訪談錄。邢義田生於1947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系,及後赴美國夏威夷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研究領域為秦漢史、古代中外交流史、羅馬史等。

筆錄者馬增榮通過訪問,將邢義田先生談及自己的年幼生活、求學時代及學思歷程的細節,整理成書。內容包括邢義田先生的家庭、求學及師友雜憶、學術研究之路,以及他對新時代治學思想、人文知識等挑戰的看法。

書名取自周作人所語:「有些人種花聊以消遣,有些人種花志在賣錢,真種花者以種花為其生活——而花亦未嘗不美,未嘗於人無益。」邢先生隨興求做學問的快樂,不為賣錢名利,學問只作「為己之學」。前人「真種花者」的寄語,成就了一介學人。

《真種花者》摘录:

笔录者馬增荣: 应该怎样去找比較的對象?一定要在同一個時代、屬於同一種結構嗎? 邢义田: 不完全是。要看是一個怎樣的问题,我舉一個简單的例子: 怎樣面對生死?這是大家都面臨的問題,不分時代地域。但是每個社會,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這就要看企圆而做葚麼樣的解釋。解釋的規模可大可小,很難一概而論。或許因為我是受歷史學訓練,比較傾向於關注同中之異,關注個人,也就是答案的特殊性,因此有時候不是很贊成社會科學的做法。社會科學例如人類學或社會學往往企圖建立一個比較高層次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既解釋這個社會又用以解釋其他社會或某些文化現象,例如宗教。有人或者認為某理論的解釋力越大、越高,就證明它越有效,像自然科學理論一樣。這些理論往往強調共同性,淡化或簡化特殊性,強調共同性才能建立大框架。但注意每個社會、每個人的特殊性並不容易建立大框架。人類或社會學理論有時太強調共同性或某些模式,不免會犧牲文化之所以成為一個文化的特殊性,這跟歷史學有本質上的衝突。歷史學往往比較強調特殊性或者説某一個人、某一社會或某一文化的特色。 這牽涉很多理論層次的問題,非我所擅長。在我的成長撾程中,老師都告訴我們要去學社會科學,用社會科學建立的理論模式重新解釋歷史。大家都認為能建立模式,才有「科學性」,才是「科學」的史學。人類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被認為比較科學,而歷史學不科學。就是在這種科學主義的浪潮下,歷史學曾力圖跟科學靠攏。我們歷史系的學生曾經都得去修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可是近幾十年已有很多人反思,真是這樣嗎?發現歷史學其實跟藝術、文學比較接近(笑),和科學比較遥遠。在這反動的浪潮裹,不少人更主張所有的歷史文獻和文學創作一樣,都是一種主觀的創造,創造的僅是某一文本(text);文本誕生,作者即死,端看利用文本的人如何去詮釋。甚至歷史學最在乎的「時間」,也在...

《真種花者》目录:

第一章
家庭、求學和師友雜憶
1 從藝術少年到歷史系學生 002
2 臺大歲月 008
3 走出中國 015
4 夏威夷大學 022
5 史語所三十五載 032
第二章
「為己之學」:我的學術研究
1 整體歷史 050
2 傳統中國的「變」與「不變」 053
3 古代社會的「上層」與「下層」 062
4 中國社會的「封建化」 066
5 儒家地位的反思 068
6 士大夫以外:工匠與刀筆吏 072
7 讀寫能力與經濟生活 075
8 帝國的想像 079
9 比較史學 083
10 出土簡牘 089
11 不同性質的簡牘與存滅 096
12 圖像看史 103
13 分寸的拿捏 112
14 材料與方法 115
15 真種花者 121
16 「細讀」的藝術 123
第三章
新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1 出土材料的挑戰 128
2 傳世文獻的地位 133
3 談文字訓練 139
4 給年輕人的話 144
後記 151
附錄 155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