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甲午》简介:

复盘甲午》从国际关系和战略学的视角进行解读,力图拨开战争迷雾,澄清战场细节,深入剖析中日双方立足于大战略、军事战略和作战层级的行动,进行中高层级的复盘。

《复盘甲午》摘录:

日本之所以敢在1984年挑起这场冲突,就是算准了:对华一战已有胜算,俄、美等列强均无法采取有效干涉,而英国又要借助日本抗俄。但是,以大英帝国之老于均势外交,自然不会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英国在俄国加紧战略东进、中国又迟迟不表态的情况下,只有扶植日本,但英国绝不希望只有日本着一个选择。故而,即便中国不表态,英国也希望能够保留中国做预备选择。反之,就算英国选择了支持中国抗俄,也会保留日本当备选。即英国不希望中日双方中的任一方被清除出远东均势格局。所以,英国虽要依赖日恩抗俄,却不希望中日开战。如果英国以废止英日修约谈判相要挟,日本只能屈服。但者也意味着英国将失去抗击俄国的代理人,则除非中国愿意表态抗俄,否则英国不会以废止修约谈判来压迫日本。

《复盘甲午》目录:

序 姜鸣
引论 战争不复盘,历史无殷鉴
中日甲午战争研究对比
中日败战研究对比
战争史该如何研究?
历史可假设,战争须复盘
第一局 近代中日对抗格局之形成
第一节 交邻之道
第二节 从绝域到近邻:变化中的中日关系
第三节 走向对抗之路
第四节 胜败检讨:战略认知不对称的形成
第二局 地缘支点之争
第一节 地缘支点与地缘意识
第二节 近代中日地缘认知的不对称
第三节 四大支点
第四节 近代中日的支点之争
第三局 战略机遇之争
第一节 战略、战略机遇与战略机遇期
第二节 不对称的和平机遇期
第三节 晚清战略困局的形成与破局机遇的出现
第四节 英俄博弈送来的搭车机遇
第五节 历史的可能性
第六节 李鸿章的战略设计
第七节 对抗焦点的转向
第四局 军事转型之争
第一节 19世纪的陆海军转型
第二节 中国军事转型观的缺陷
第三节 中日陆军转型对比
第四节 晚清海军发展的认知与实践
第五节 日本海军发展的认知与实践
第六节 竞争焦点的再度转向
第五局 购舰竞赛
第一节 杀手锏思维与购舰竞赛的实质
第二节 难以规避的竞争
第三节 急则治标的购舰竞赛
第四节 日本的再反超
第五节 何以日本不再等待
第六局 半岛危机与出兵竞争
第一节 战略的“余味”与“鬼手”
第二节 从壬午到甲午(一):朝鲜危机的演变
第三节 从壬午到甲午(二):对抗模式的形成
第四节 甲午年的出兵竞争
第五节 得失检讨
第六节 出乎意料的转折
第七局 调停引发的明争暗斗
第一节 英俄调停与“以夷制夷”
第二节 李鸿章的误算
第三节 攸关全局的“治孤”
第四节 失去的机会
第八局 开战法理之争
第一节 被忽略的机会
第二节 李、袁的失机
第三节 日军的行动
第四节 得失检讨
第九局 丰岛海战
第一节 海战回顾
第二节 必然的结果,不必然的态势
第三节 威慑的魔咒
第四节 进兵计划与海军部署的变更
第五节 海战态势的最终形成
第六节 未曾发生的历史
第十局 成欢之战
第一节 失去的胜利
第二节 日军一线兵力优势的丧失
第三节 战前双方的兵力调度
第四节 战场及双方的兵力部署
第五节 战斗经过
第六节 两军脱离接触后的运动
第七节 战斗检讨
第十一局 中日战争计划对比
第一节 兵力对比与战场态势
第二节 清廷之战争指导机构与战争计划
第三节 日本之战争指导机构与战争计划
第四节 实践之检讨
第十二局 平壤之战
第一节 会战回顾
第二节 外线与内线
第三节 日军视角的检讨
第四节 清军视角的检讨
第五节 平壤城下战斗的再检讨
第六节 平壤败战的影响
第十三局 大东沟海战
第一节 海战回顾
第二节 中日海军武器代差的形成
第三节 中日海军战术代差的形成
第四节 9月17日海战的战理分析
第五节 日本联合舰队的失误
第十四局 金旅之战
第一节 败战之惑
第二节 登陆与抗登陆作战的检讨
第三节 花园口登陆前的清军战争指导
第四节 花园口登陆后的清军战争指导
第五节 金旅失守的战术检讨
第六节 总结
第十五局 终战的较量
第一节 终战的要义
第二节 清廷的终战指导
第三节 日本的终战指导
第四节 针锋相对的较量
第五节 大溃败
第六节 艰难的谈判与昂贵的一枪
第七节 贻害百年的城下之盟
总结篇 日本的甲午梦与中国的甲午病
日本的甲午梦
中国的甲午病
“以史为鉴”的再反思
主要参考书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