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937》简介: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笼罩在20世纪亚洲历史上的黑暗阴影,它也是二战时期中国战场上最广为人知的篇章之一。相较之下,发生在这场恶名昭彰的屠杀之前的那长达一个月的战争在英语世界却从未被人完整地讲述。何铭生的《南京1937:血战危城》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本书用震撼人心的文字描述了赢得淞沪会战之后的日本军队如何以破竹之势向南京推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证明了其野蛮程度。

不同于以阵地战为主要特色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则是装甲车和空中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快节奏的运动战。这是两年后希特勒入侵波兰的“闪电战”的预先上演。面对这场现代化的机械化战争,南京守军的抵抗虽是英勇无畏的,但最终还是在日军的凶猛攻势下归于失败。和淞沪会战一样,南京保卫战不仅仅是中日两国之间的冲突。许多国家的士兵和平民也同样见证或参与其中。德国顾问、美国记者和英国外交官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一支新的力量也出现在其中,斯大林派出的苏联飞行员在挑战日本人的制空权。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受害者都是中国人——无数甚至都未留下姓名的士兵和平民。这本书就是献给他们的,他们应该得到历史的重视。

在驻东亚资深记者何铭生的笔下,南京保卫战的史诗故事和南京大屠杀的黑暗篇章被生动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因《上海1937》一书而获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最重要的史实纪录者的身份,因这部开创性的叙事史著作而得到巩固。

这部了不起的作品填补了论述第二次中日战争的英文著述中的明显空白,首次全面阐述了1937年的南京战役。作者将出自中国、日本和西方资料来源的研究生动地交织进对军事、外交和文职上下各层面的真知灼见之中。何铭生的这部作品引人瞩目,眼光独到,也许是因为只有一个外国人才能够客观地对待中日两国之间的激烈冲突。

—— 理查德• B. 弗兰克(Richard B. Frank),《瓜达尔卡纳和垮台》作者

何铭生再次巧妙地将源自中国、日本和西方的广泛素材编织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示出紧张的个人经历和震惊世界的国际冲突。……当我们注视着一个新近崛起的中国时,何铭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了更接近于中国意识表面的巨大灾难。……何铭生的戏剧化风格为描述20世纪历史的强大作品增添了一种扣人心弦的小说般的品质。——罗伯特•A.卡普(Robert A. Kapp),《四川省和中华民国:省级军阀与中央政权,1911—1937》作者,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前主席

通过阐明苏联空军参战与援助国名党军队的重要性,何铭生澄清了此场战争中一个不那么为人所了解的侧面……书中最后一章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是最有力的描述,也许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事件的最好分析。《南京1937》本身就是一本关于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著作,也是他另一部作品《上海1937》的绝佳续篇。 ——J.布鲁斯•雅各布斯(J. Bruce Jacobs),莫纳什大学亚洲语言与研究系荣休教授

何铭生很好地把南京陷落的本质和广度联系了起来。他所写的书经过了深入研究,让人手不释卷。他的视角既有战略层面,也有战术层面,其观察既有立足当地的细腻描写,也有来自国际背景的高屋建瓴……我愿意将此书推荐给那些想了解在西方国家卷入之前的远东地区的战争本质的人。——克里斯•巴克姆上校(Major Chris Buckham),军事评论员

何铭生从外交和军事两个视角熟练地解释了大到军队调遣,小到单个士兵行动的许多事件,包括中日两国在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上的考虑,同时巧妙地为南京的沦陷做了铺垫……何铭生在继续为二战亚洲战场的起源提供深受欢迎的、可读性强的、多视角的解读,而这正是其他著述在匆忙地寻求珍珠港事件之后其他事件的真相时通常会掩饰的。 ——《战略之页》(Strategy Page)

在这本出自精心研究的著作中,何铭生审视了从信件和日记中获得的证人证言,并将这些与日本人占领南京后所产生的战斗记载相并列。他的这种努力,使得南京成为传奇城市的确切原因一望而知……对一桩鲜为人知的事件的极有价值的记录……对战争黑暗面的无情揭示。——《军事历史月刊》(Military History Monthly)

此书与同类型的其他书籍不同,不仅在于其所利用的资料来源的多元化,还在于其作者的全球视角……新闻式写作风格使得《南京1937》成为一本能令对军事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乐意阅读的著作。军事战术的分析与日记和回忆录中所揭示的两军官兵的战斗经验及心理状态的生动描绘相互印证。……所附的许多照片和地图更增强了其效果。——《军事史杂志》(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一丝不苟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够幸运的话,何铭生将继续撰写这些历史。现在离中国军事史的黄金时代距离还很遥远,但如果像何铭生所著的这类书籍继续出版的话,那么中国二战史的黄金时代就可能为期不远了。—— 战略之桥网站(Strategy Bridge)

《南京1937》摘录:

自从全面抗战爆发,尤其是在上海,中国一直试图依靠其最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弥补其技术落后的劣势。中国士兵被消耗,或更确切地说,被浪费在毫无希望的抗击机械化敌人的战斗中。派出“不怕死”的敢死队携带炸药去炸坦克,常常连自己也一共儿炸死,这种战术用得非常普遍。 此次抗战为死中求生的一战,唯有牺牲到底始有光明前途。”蒋介石在1937年10月的国庆演讲中说道。”他的讲活完全是实事求是的。中国人被期待迎着死亡而上,连眼睛都不要眨一下。有时,整个师都是被这种方式消耗的。由此对日本人所造成的影响主要都应该是心理上的。这是一种大规模的、凶残的“儒夫博弈”、旨在向日本人表明他们发动战争是徒劳的。无论他们准备牺牲多少人,中国人都愿意而且能够做出更大的牺牲。 每一个战前和战时被派到中国军队任军事顾问的外国人都憎恶中国的这种做法,包括德国将军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他对大规模屠杀毫不陌生。尽管遭到如此的反对,蒋介石也从来没有偏离他的战略,甚至还把他最精锐的部队派往毫无生路的战场上去。在淞沪战役这场持续几个月的战争中,他于20世纪30年代花费巨大代价建立起来的几个师的精锐部队都被打残了。一个华商美国军事史学家战后如此写道:“成千上万的将土以死表明,中国随时准备做出牺牲。”然而,这么大的牺牲却没有保住上海,同样也不能保住南京,这确实是苦涩的讽刺。

《南京1937》目录:

致谢 1
作者按 3
前言 7
第一章 新的战斗打响了 11
第二章 “全面出击!” 48
第三章 跨越战线 77
第四章 太湖之战 106
第五章 严冬 138
第六章 兵临城下 169
第七章 决定性的日子 204
第八章 沦陷 230
第九章 恐怖 264
第十章 劫后 297
附录 战斗序列 304
注释 307
参考文献 350
索引 366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