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诗人,被誉为“里尔克之后最伟大的德语诗人”
★乔治·斯坦纳称策兰的诗为“德国诗歌(也许是现代欧洲)的最高峰”
★备受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阿多诺、哈贝马斯、君特·格拉斯、布朗肖等思想家和文学家推崇
★经典生平研究传记简体中文版初次出版,经德国洛夫特(Rowohlt)出版社授权,收录多幅珍贵历史照片
【内容简介】
策兰:我处在与我的读者相异的时空层面,他们只能远远地解读我,他们无法将我把握,他们握住的只是我们之间的栅栏。
保罗·策兰,二战后影响深远的德语诗人,1920 年生于切尔诺维茨的一个犹太家庭,父母于1943 年相继死于纳粹集中营,他本人于1944 年踏上流亡之途。策兰曾辗转于多个城市,最终定居巴黎。他余生都在历史和记忆的阴影下写作。1970 年4 月的一个夜晚,策兰于巴黎塞纳河投河自尽。
策兰的伤痛体验始终伴随着他,这些体验如何见诸于他的诗作?我们又是否应该将策兰的诗歌与生平区别看待?策兰研究专家沃夫冈·埃梅里希教授,以其扎实的学术研究、准确的叙事、至诚的情感,讲述了策兰跌宕的一生,他通过对策兰人生经历、创作历程、情感生活、文学事件的巧妙编织,真切地展现了策兰悲恸的个人史,以及二十世纪的创伤历史。
【媒体推荐】
在当代德语密闭式写作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保罗·策兰那里,所谓密闭式的经验内涵完全被颠覆。面对着苦难,面对着既拒绝经验式的感知又拒绝被升华的苦难,艺术感到羞耻,这羞耻完全渗透在策兰的诗里。他的诗欲以沉默道出极度的惊恐,其间所含的真则化作一种负像。
——特奥多·W. 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美学理论》,1969 年
[保罗·策兰]站在最前面,却常回避与人交往。我了解他的一切,也知道那深重的危机。他由此成就了自己,最大限度地成就了自己。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致格哈德·鲍曼书》,1967 年6 月23 日
再没有谁的诗歌比他的诗歌更加愤怒,再没有什么诗歌像这样完完全全从苦难中获得灵感。策兰从未停止与过往这条恶龙的对峙。最终,它还是将他吞噬。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流亡的诗学》,1983 年
通过语言上的极度张力与极度减缩,那些在此地向我们言说之物走向我们,它们走向我们,须得坚守那些在自身意义之外还有别样追求的相互纠结的词,那些仅有一定指向而从今开始相互联系的词,通过坚守这样的词并将它们相联合,而非统一,并使它们相互关联起来。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最后一个言说者》,1984 年
在很多事情上我要感谢保罗·策兰:激励、分歧、有关孤独的概念,还有有关奥斯维辛还未终结的认识。他的帮助从来就不是直接的,而是存于弦外之音,就像公园中的漫步。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奥斯维辛后的写作》,法兰克福诗学讲座,1990 年
携着墓志铭《死亡赋格》,他第一次在我们中登场,携着那些光辉而又晦暗,那些漫行直至夜之尽头的词。在这些诗中,那个“我”弃绝了暴力的表述,弃绝了强索的威望。这威望,他只通过唯一的请求而获得:将我变得苦涩吧,也将我列入此列……那曾经苦涩、萦绕不去的东西……
——英格柏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法兰克福诗学讲座,195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