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外交史》简介:
兩宋時期,朝野人士對於遼、金、蒙古三個民族的性質和優勢有不同程度的認識,提出的外交政策,大致分為主和派和主戰派。主和的極致是石敬瑭所謂「屈辱」的外交,對遼稱臣納貢,並且認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主戰的極致是宋太宗和南宋韓佗胄的北伐。這樣的二分法也許過於簡單,如果深入一層觀察,兩宋對遼、金、蒙古的政策,其實可以說是「和、戰、守」三策交互的彈性運用,而基本目的是維持與強大外夷的和平相處而非征服。
宋代為維持和平而採取彈性外交,與敵國舉行無數次的談判,訂立自古以來最多的條約,規範國際外交禮儀,交換諸多使節,並在邊界實行榷場貿易。這段空前的歷史演變值得我們注意和探討。
另外,宋人賦詩數量大,包含範圍從國家大政到家庭瑣事,常以詩歌代替書信或論說。《宋代外交史》中的敘事常引用詩歌輔助,也說明了當時人對世事的看法與感觸。
《宋代外交史》摘录:
10世纪初,大唐帝国崩溃,朱温建后梁,占据汴京。同时,契丹领袖耶律阿保机统一内部,于905 年与据有山西的突厥沙陀领袖李克用结盟,扩张势力。 从五代开始,多个政权并立,东亚格局逐渐进入多元体系中。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政权都体认到不能达到唯我独尊的局面,需要用外交的手段来维持竞争的能力甚至生存。 在多元体系中的宋朝需要外交。宋代外交的主要对象是辽、金和蒙元三朝。宋朝建立以前,契丹领袖耶律阿保机已建号称帝,其皇帝的地位,中原无人能够动摇。后晋石敬瑭用割地、称臣称子和进贡岁币的方式与契丹耶律德光议和,得到“父皇”的援助,取得中原的政权。而后晋成为契丹的附庸,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深远。宋以前的朝代曾经用贿赂的方法应付周边政权,最显著的是利用和亲政策来笼络邻邦的君长。以岁币和土地来换取和平与政治军事的支持,则是后晋对契丹首开其端。宋代君臣对后晋的称臣纳贡记忆犹新,尤其岁币在适当的时候可以作为外交的筹码。其后两宋外交政策的核心竟是岁币,并且发展为外交方面的一种重要手段。
《宋代外交史》目录:
緒論
第一章 宋代外交的背景
第二章 宋遼外交關係的建立和衝突
第三章 澶淵之盟
第四章 外交機構和禮節
第五章 使節交聘
第六章 外交文書、出使報告及出使詩
第七章 增幣交涉與宋遼夏三角交涉
第八章 宋遼畫界糾紛
第九章 宋與遼夏高麗的互動
第十章 聯金滅遼與北宋滅亡
第十一章 宋金和戰
第十二章 南宋爭取對等
第十三章 聯蒙滅金與宋亡
結論
參考書目
宋代外交大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