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简介:
自从中华民族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现代化外交关系以来,八年抗战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和西方的交往,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 但是到了1945年大战结束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彻底改观。导致此项蜕变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在珍珠港事件爆发时,立即和美国、英国和苏联结为全球性战略盟友,对抗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轴心国同盟。而其中特别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中国和美国的结盟。1937-1941年间,中美关系到底经历了何种变化?特别是中国政府的对美外交政策的大课题:决策过程是什么?由何人执行?中国的外交目的是什么?谈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应是什么?中国政府在这段时间内,总体的得失又当如何评价?何以在1937年7月卢沟桥战事爆发时,美国政府认为事不关己,而到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政府却十万火急地促请中国成为并肩作战的盟友?这些都是本书着力要探讨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摘录:
胡适在美国结交的对象包括政府官员、国会议员、法官、新闻界人士、民间组织领袖和著名学者。这些人原本都可以成为一个外交官在美国可利用的最珍贵的政治资本,但是胡适似乎早就打定主意,要把他的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区分得清清楚楚,互不相涉。最好的例子或许就是胡适和亨贝克之间的关系。虽然亨贝克可能是胡适在美国政府官员中私人关系最亲密的友人,但是在胡适日记中丝毫看不出他曾经盘算过如何去运用他们之间的友谊来为中国谋求政治利益。同样的,罗斯福对胡适总是敞开大门,欢迎胡适和他联络,他也经常直接和胡适通话。1941年12月7日,就是罗斯福亲自拨电话告知胡适发生了珍珠港事件。尽管如此,胡适还是保持他的个人作风,不把这些亲密的私人关系转换成政治筹码。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现象可以被赞美为公私分明,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美德。但是在当时中美关系的大环境下,一个国家的大使可以说已经没有私人领域了,一切为了促进国家利益而能够动员的资源都是公的领域。这大概是胡适和顾维钧两位大使最明显的区别。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目录:
第一章 摸索一个务实的对美外交政策001
一 国民政府在开战初期的作为005
二 中美关系的发展和胡适的外交使命025
三 中国早期战事失利对内政和外交的影响028
四 对于抗战前途的展望040
五 中国主动展开对美外交041
·
第二章 胡适受命出任驻美大使049
一国民政府对美政策重点的具体化051
二政策成果的初步检查056
三中立法和禁运事务086
四对于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092
五胡适对于中国坚持抗战的贡献105
·
第三章 1937~1939年胡适和陈光甫对中国对美政策的影响119
一 胡适对中美关系的影响121
二 陈光甫对中美关系的影响153
·
第四章 寻求一个新的对美政策:1939~1940年来自各方的压力161
一 国际环境剧烈变化163
二 国内情势加速恶化173
三 中国对美国观感的改变184
四 中国逐渐摸索出一个新的对美政策199
·
第五章 1940年以后外交作风的改变207
一 宋子文被任命的背景209
二 宋子文使命的实质与权限218
三 宋子文的新作风和新阻力222
·
第六章 1940年下半年中美关系大幅扩展241
一 促成重庆政府外交政策改变的背景和因素243
二 中国对美外交实质上的扩展258
三 越南和缅甸通道的关闭276
四 中国争取国际合作的努力:时机、动机和展望291
五 蒋介石在1940年的感情世界302
·
第七章 1941年:美国迈向中国外交舞台中央307
一 内外情势309
二 中美关系开始质变316
三 蒋介石个人在对美外交关系上角色的转变317
四 宋子文推行“个人外交”的努力324
五1941年中国对美外交的几个里程碑331
六 对个人外交的评估371
七 个人外交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案例375
·
第八章 租借法案带来的希望和失望379
一租借法案:一个崭新的局面381
二中国政府如何应对租借法案388
三中国对陆军武器的要求395
四中美差距的外在原因404
五派遣军事代表团赴华430
六太平洋战争前租借法案军火援助的总检讨441
·
第九章 最后的冲刺:中国政府在珍珠港事件中的努力449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451
二危机终于来临460
三中国开始全方位处理危机465
四中国政府处理危机的评价470
五危机回顾483
·
第十章 结论487
一 中国决心抗战和西方列强的反应489
二 蒋介石在抗战中的角色494
三 中国的外交和外交官503
四 历史评价507
·
参考文献519
人名索引527
后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