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计算机学会图灵奖、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和终身贡献奖……
在西蒙多变的职业生涯中,唯一恒定的东西就是成功
人工智能之父、人类最后的百科全书式学者赫伯特·西蒙亲自审定
◎ 编辑推荐
赫伯特·西蒙的研究横跨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和信息科学等诸多领域,在每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惊诧的成就,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 人类最后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可以说,在他多变的职业生涯中,唯一恒定的东西就是成功。
西蒙经常引用博尔赫斯的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来比喻自己的人生。令人好奇的是,一位对高效公共管理感兴趣的政治学家,是如何成长为心理学认知革命的旗手和世界顶尖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创始人的?这位在迷宫岔路上不断求索的“问题求解者”,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他的“自适应人”模型。
◎ 内容简介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西方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旧有的秩序几近瓦解,以复杂性和依存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在阵痛中诞生。这个纷繁复杂的新世界是否潜藏着可以被人把握的秩序?个体的理性是否存在限制,又是否有意义?组织中的个人如何做出选择?
赫伯特·西蒙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以同样的问题意识为根基,他首先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领域小试牛刀,旋即转向数理经济学,并以影响深远的“有限理性”概念摘取197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20世纪50年代中期, 他又着手研究人类问题求解过程中的心理学,这项工作为他赢得了美国心理学学会的最高奖项——终身成就奖。与此同时,他还和同事艾伦·纽厄尔共同开发出了“会思考的机器”——逻辑理论家。正是这个程序宣告了人工智能的诞生,并让西蒙登上了图灵奖的领奖台。
从政治学出发,途经管理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认知心理学,最终落脚于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赫伯特·西蒙的成功贯穿其学术生涯的始终。在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专业程度越来越高、通才近乎绝迹的20世纪,能在如此多的领域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个谜。西蒙为何一再改换专业?他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时代思潮在他身上打下了什么烙印,他又怎样塑造了学术的前沿?
带着这些问题,科学史家亨特·克劳瑟—海克以冷静而不失温度的笔触,讲述了赫伯特西蒙作为思想深邃的学术领袖和长袖善舞的社会活动家的一生。西蒙力图弥合学科鸿沟的雄心壮志、对理性与秩序的坚持和信仰,以及把抽象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执着探索,都足以为我们带来永恒如新的启发和动力。
◎ 相关推荐
让人称奇的是当初新兴的人工智能竟然源自于一个性格温和的学者和他在匹兹堡的朋友的热情。对于任何喜欢思考的人而言,这个率性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故事都值得一读。
——《波士顿周日环球》
赫伯特·西蒙凭一己之力,在不断提出新研究议程的过程中重塑了20世纪下半页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轨迹。在众多读者眼里,西蒙先生对于人类努力、爱情和工作的观点,并非是前弗洛依德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而是全新的、时尚的理性主义,一种充斥着乌托邦性质的理性主义,旨在推进实证研究,又与现代技术的发展相互交织。
——《纽约时报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