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的诞生》简介:

作者延续《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中最后一卷的问题意识,将“有关中国革命及其意识形态的历史分析”作为全书的研究宗旨,致力于将中国20世纪的思想和历史建构为思想的对象。全书共三部,主题分别为:第一部“世纪的诞生: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第二部“世纪的多重时间:帝国、革命与跨体系的运动”;第三部“世纪的绵延:重新政治化与齐物平等的哲学”,展现了他长期以来对“短20世纪”的中国从时间到空间、从历史到社会、从政治到信仰之巨变的宏大研究。

本书为第一部。开篇即开宗明义,对于“世纪”这一新时势概念的“诞生”和20世纪中国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宏阔又纵贯的阐释与分析,其余篇章主要聚焦于从“世纪诞生”时期的系统性断裂与置换、民族国家危机、“一战”与“亚洲觉醒”、五四启蒙运动、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等重大的历史事件与结点中寻找“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探讨民族国家如何在传统帝制中艰难地脱胎而出,其间国家与政治、文化与政治、大众与政治,尤其是革命与政治之间上演了怎样的分合缠斗,又如何共同塑造了20世纪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独特面貌,诚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不断变革与革命的世纪;是激烈反对旧世界也激烈反对着自身的不断自我否定的世纪;也是将他者的历史纳入自身内部,同时将自身的历史置于全球范围内的世纪。‘短世纪’和‘漫长的革命’构成了20世纪中国最显著的特质。”

《世纪的诞生》摘录:

这是一部关于20世纪和20世纪中国的书,但并不是一部编年性的历史著作。事实上,我从来没有设想过写一部有关20世纪中国的通史著作。在为出版此书而编辑、整理这些文章的过程中,我终于意识到本书的真正使命就是探索如下问题:如何才能将20世纪中国建构为思想的对象?思想总是在对话中形成的,从而思想的对象不是僵死的客观性,而是具有能动性和内在视野的对话者。因此,所谓将20世纪建构为思想的对象,首先意味着将20世纪中国从对象的位置上解放出来,即不再只是将这一时代作为当代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注释和附庸而是通过对象的解放,重建我们与20世纪中国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对话关系中,20世纪中国不仅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我们审视自身、审视历史和未来的视野,即一种不能自居于审判者的位置随意处置的对象,而是一个我们必须通过与其对话、辩驳、自我反思而重建自我认知的主体。换句话说,只有我们将自己从审判者的位置上解放出来,对象才能获得解放。

《世纪的诞生》目录:

序 言
绪 论 作为思想对象的20 世纪中国
长世纪、欧洲世纪末与作为时势的世纪
短世纪的条件:帝国主义与太平洋时代
中国革命与短世纪的起点:
非均衡性与“薄弱环节”
空间革命、横向时间与置换的政治
多重时间与自我否定的政治:
作为异物的“20 世纪”
失败与胜利:斗争哲学的辩证法
第一章 世纪的诞生
20 世纪中国的历史位置
20 世纪已经存在
“世纪”概念、帝国主义与普遍历史的诞生
作为世纪前史的他者历史
对独特性的探索与对普遍性的重构
第二章 国家与政治
“亚洲的觉醒”时刻的革命与妥协
中国的短20 世纪:两个独特性
革命与连续性的创制
帝国与国家、北方与南方
民族自决与“落后的北方”
两种政治整合与革命:议会多党制、
行政集权与革命建国
第三章 文化与政治
“一战”、内战与“思想战”
“觉悟”的时代
从“文明冲突”到“文明调和”
洪宪帝制、政体危机与“新旧思想”问题
调和论与20 世纪新(旧)文明
第四章 科学与政治
现代中国思想中的“科学”概念
“分科之学”、实证方法与社会模型
格物致知与科学概念的理学根源
科学体制与科学的公理化
文明论战与知识领域的再分化
第五章 预言与危机(一)
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
“五四”启蒙运动的态度的同一性
“五四”启蒙运动的意识危机
附论 什么是“五四”文化运动的政治?
——关于“五四”的答问
第六章 预言与危机(二)
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
如何思考革命及其“失败”?
民族自决权与中国革命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第七章 大众与政治
地方形式、方言土语与“民族形式”问题
作为“民族形式”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地方形式”概念的提出及其背景
“地方性”与“全国性”问题
方言问题与现代语言运动
“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否定之否定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篇目说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