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译者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巴拉克·奥巴马赞赏推荐
《时代》杂志100位极具影响力人物
与植物一同向光生长的心路笔记
在科研路上配比过坚定与彷徨的每一个人,
都会因此而收获一段没有模板可循的独特人生
◎ 编辑推荐
人生回忆录+友谊纪念册+科研手记簿——地球生物学家霍普·洁伦,用文学之笔记录下学术路上因性别而别,也不因性别而别的焦虑、挫败、有所失和有所得。她把“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的秘籍刻录在启发她心智的叶片、土壤和种子之中,教会你习得“既会动手又能用心”地在科研领域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爱中——试错、收获,再继续前行。
◎ 内容简介
19世纪80年代,霍普·洁伦的曾祖父母随彼时兴起的移民潮,从挪威奔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小镇,在这个冬天漫长而又寒冷的地方,加入似乎永远不会停止运转的屠宰流水线,默默劳作。到了霍普父母一代,他们不再直接受雇于屠宰工厂。虽然和很多北欧家庭一样,霍普早已习惯与家人沉默相伴的日常,但倔强而不与命运妥协的母亲,还有宽厚而心智开放的父亲,都给予了她另择人生可能的想象与勇气。
在父亲工作的实验室长大,在研究型实验室求学、打工、获得学位、拿到教职,再到从零开始搭建自己的实验室,霍普·洁伦在这部带有强烈自传性质的作品中所记录下的友谊和爱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事业发展,都不能再与“实验室”相分离。植物会向光生长,人也一样。霍普选择科学是因为科学供她以需,给了她一个家,一个令她心安的地方。而童年时期与她仅有一窗之隔、教会她坚忍克己的美国蓝杉,帮助她完成蜕变、实现第一项独立科学发现的美洲朴,还有成家之后、一直陪练未来的职业棒球手—儿子—左右的狐尾椰,这些树也都在静默的时间历程中刻录下各自的记忆,赋予霍普自然的眼睛,认识世界,再识自身。
◎ 名人推荐
☆女性的柔美会让科研生活更显生机,女性的坚韧会让科研工作更易成长,女性的细致会呵护科研道路散发出更璀璨的光辉。性别从来不应该是科研圈的藩篱,正如大地上每一种植物都能展示自己的自然之美。
——史军,植物学博士,科普作家
☆霍普·洁伦的《实验室女孩》是一部文笔绝佳的回忆录,写的是科研领域中的女性,还有一段奇妙的友谊,以及树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很棒。
——巴拉克·奥巴马
◎ 媒体推荐
☆《实验室女孩》既记录下了霍普成长为一名成熟科学家的经历,同时也是一部植物赞美诗。书中对植物奇怪且隐秘的生命的描写,仿佛直接生发自霍普自身回忆的生物学过程,结构精巧。夺目璀璨的作品。
——Harriet Baker, TLS 哈丽雅特·贝克,《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地球生物学家的视野几乎涵盖从土壤科学、地质、大气科学和植物学等诸多学科。洁伦擅长所有。她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时,常常幽默地联系起查尔斯·狄更斯、E. E. 卡明斯和哈珀·李,也同样以举重若轻的笔调细数叶片的每一条脉络……洁伦的这部作品既关乎用眼睛观察世界,也并用双手与心灵。绝佳。
——Carolyn Beans, American Scientist 卡洛琳·宾斯,《科学美国人》
☆洁伦是这样的科学家:一年中有三季都在北极泥炭地挖土,而在繁忙的工作安排之间,她又会和实验室的组员一起去探访大家选出的奇怪景点,或者耐心等待组员精心烹制野营食物——哪怕煮到半夜。《实验室女孩》是一部风趣的作品,充满了快乐的时刻,但也常常流露悲伤。不过抛开所有艰难险阻,洁伦显然不会选择科学以外的第二份事业。
——Jennifer Rohn, Nature 詹妮弗·罗恩,《自然》
☆生物学家撰写的个人自然志,生猛且令人振奋。洁伦的写作好似文学性更强的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她非常擅长清晰讲述科学研究是如何展开的。而在描述她的实验室好拍档比尔时,洁伦的行文更企及了另一个维度。一个热爱文字的科学家所给出的精确描述。她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而且惹人爆笑。
——Elizabeth Reutte, ELLE 伊丽莎白·罗伊特,《世界时装之苑》
☆《实验室女孩》提供给读者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还展现了科研工作中细水长流,而非时时都有突飞猛进的收获的日常。科学家在知识的道路上行进,每一次踩实一块石头。
——Eugenia Bon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尤金妮亚·博恩,《华尔街日报》
◎ 获奖记录
美国科学促进会年度科学书籍
美国国家图书评论会传记奖
《纽约时报》畅销书籍
《纽约时报》2016年备受瞩目的100本书之一
《华盛顿邮报》《科克斯书评》《时代》《娱乐周刊》年度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