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读  泡读美文  泡读学习

  一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故乡,为了一所并不是理想中的大学。我将满心的遗憾用一种最显而易见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火车上,我无精打采的倚着车窗,盯着外面疾驰而过的风景,直到眼睛因为疲倦而阖上。我在昏昏欲睡中猜测着将要到达的目的地究竟是什么样,它离我的故乡又究竟有多远。

  这种猜测必定是徒劳的,当走下火车,已是深夜11点的城市显得落寞而神秘。湖北十堰,这个我从前甚至没听说过的地方,就这样把我和它牢牢捆绑在一起。

  对于一个新的城市,我想任何人都有理由以一种防备的姿态去进入、去了解。尤其是在夜里,接受一个新的环境无疑增添了不少难度。我在宾馆狭窄的床上辗转无眠,窗外很近的火车站悬挂着巨大的钟表,时针正指向1点。

  我无聊的把手机来回的把玩,反复在几个按键上停留着而又不知该做什么。初秋的夜晚微凉,一丝风从破了的纱窗挤了进来。我被吹乱了心绪,然后起身穿衣,呆呆的坐在床边,听着火车站报站的广播声,看见人们有的离开,有的来到。这世上所有的分和相聚都在此时,于一个寂寞而偏僻的小城市上演。

  夜是最容易让人想家的时候。它为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人营造一种冷漠的疏离感,当你的目光长时间停留在街道的车水马龙,这种疏离感会毫不留情的穿过你苍凉的胸膛。目光里,便满是故乡亲切的轮廓。我知道,我触到了中国人心底最纯粹的故乡情结。

  每个人都有故乡情结,这体现在一个人对于故乡的一切评价与依恋。小时候故乡对于我仅仅代表着母亲,是一种血缘上的依赖。出门在外,思念故乡,其实就是思念家门,思念母亲温暖的怀抱。

  中国人较之西方人似乎尤为恋家,这不仅仅体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对于故乡人性化的刻画。再深究一下,中国历史上从未侵略过任何民族与国度,除了中国自古根深蒂固的和谐思想的规范,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对自己家国的留恋以及对“家”本身的尊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家是一个人除了父母外最值得用一生守候的,家代表着生命最初的开始。这种感情随着生命的成长愈来愈浓烈,于是就有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寂。

  二

  当我开始大学生活最初的日子里,我亦是深有感触。离家越久,它的分量在我心里就越发的重。家对我来说是一个帮我保存或帮我记住过去的地方,因为我们都不会忘记过去,所以也忘不了故乡。

  因为过去而深爱着故乡,这或许是思乡最简单的冲动。

  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与我一开始的想象还是有着不小的区别。尤其是在夏季,湖北闷热的天气让树上的蝉也无力聒噪。我们在因为没课而百无聊赖的周末里,死气沉沉的躺在寝室,偶尔在水龙头下打湿毛巾,用擦汗这样机械的动作提醒自己还未热死。然后再次躺下,思念家里的冰箱。

  其实真正思念的,不过就是家。

  我一直认为,故乡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里又孕育着诸多生命,每个人就是这样的存在。所以背井离乡,人总会感到生命的疲惫,因为故乡在守望,那里有我们牵挂的一切,使我们思念的如此痛苦。回不到故乡,内心的孤寂就会成为一道深深的伤口,在枯燥的夏天里饱受炙热的煎熬。

  那时已经是大三的最后时光。这就意味着挨过难忍的酷暑我们便可以彻底解放。回家的日期,被我们天天拿来当作毕业倒计时的终点和标志。等待发毕业证的时光中,和室友讨论着未来的规划,但不管怎样憧憬,其实未来只集中在一个命题:回家或是漂泊

  而我向来固执的认为只有回家才能有新的开始。我的人生本就从故乡起步,将来不论走得多远,回家都是迟早的必然。

  回首三年,我绝大部分的时间反而都是在远离自己故乡的土地上度过。湖北,甚至可以看作我的第二故乡。但无论怎样,回家都会是我永远不能停止的渴望,因为那里才是我真正的根。

  但在稍久以前,我就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某人出生在这里,可祖籍或许在远方的另一个地方,那么他对于故乡的感情便颇有些复杂。总有很多这样的人想要回到祖籍地看看,中国人管这叫做寻根。

  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或许正因为着故乡亦是自己的生命本源,寻根之旅便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的探寻。每个人都希望了解自己的过去,回到原乡,是对生命的叩问。

  我也在做了无数个梦后真正开始收拾行囊,踏上回家的路。在西安火车站,稍作短暂的停留后,我与最后一个陪在身边的朋友告别。当我的视线被推搡着检票的人群完全隔断时,我想,我与他之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

  故乡,让我因分别开始几段相识,也因为分别让所有缘分重归寂静。

  三

  我在回到故乡大概半个月后便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那是在一家医院的企划部门做一名文案编辑。但单调刻板的工作内容只让这份工作维持了两个月。

  之后又一次开始寻找工作的日子,伴着等待、再到无聊。夏天里的寂寥并没有因为身在故乡而有丝毫的减少,对于刚刚结束的大学生活,我甚至尚存留恋的不愿承认它的终结。回味、思念,然后倾诉,回忆到昨天。

  于是我开始在网上向那些也在奋斗的好友们问候,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沉默。

  一名远在新疆工作的好友也时常和我保持着联系,我们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用同一种语气去关切彼此的近况。当谈到上学的日子,谈到故乡,似乎在我们如今的定义中,不约而同都把人生交给了家,交给了父母,我们如今为之奋斗的所有,是为了回报故乡的一切。

  因为故乡,真的给了我们太多。而我们,究竟有没有能力背负起故乡呢?

  为了故乡,于是有太多的人选择漂泊。

  我从前一直认为故乡只是简单的符号,它代表着每个漂泊者心中的守望。故乡是一个坚实的堡垒,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割舍的眷恋。可是对于那些漂泊的人,故乡于他们是易碎的梦,远离家门,用自己的努力去赢得可以衣锦还乡的资本,不论在外面多么艰辛或是风光,家是我们永远不能背弃的归宿。叶落归根,这正是中国人千百年来都在坚持的承诺。为了这个承诺,就注定一生都记得故乡的一草一木。

  我们都一样,把故乡成为一种责任,漂泊,便是沉重的使命。

  朋友告诉我,出门在外最让人牵挂的就是家人和朋友,牵挂的日子也是回忆的日子,回忆与他们在一起的点滴片段,然后继续在漂泊的路上寻寻觅觅,只为一份足够安慰自己的平静。

  其实,我们漂泊的不只是一副身躯,更是被放逐在外的想家的心。

  眼下又是一年将尽,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一定又会从四面八方投回到故乡的怀抱。想起自己每年的寒假,背着沉重的行李,在火车站匆忙的倒车,一路的漂泊,是为了回家。而又有多少人,一生都走在自己的世界里,用漂泊去践行自己的梦想,或成功,或失败,永远的走下去,直到生命尽头。

  那是人生的漂泊,超越了故乡的范畴,超越了心的距离,也注定要承受他人不能承受之孤独。

  我们的人生都是这样的走走停停,等待一个让自己驻足的理由。如今,就算我身在家园,却还在人生旅途中摸索前行,为一次次新的道别与团圆默默祈望。

  因为回家,并不是归途,而是另一种漂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