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读  泡读美文  泡读学习

  一、散文阅读常识

  (一)散文的特点

  1. 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

  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风格:华丽、平实、明快、含蓄、简洁、细腻、豪放、柔婉、幽默、深刻

  (二)散文的分类

  1.抒情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指侧重于表现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的散文。它们或咏物状景中言志抒怀,或在叙事记人中传达情思。此类散文往往以小见大,追求诗情画意的统一和语言的精粹,以获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般说来,最受人们喜爱、历代传诵不已的散文,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就多属此类。

  抒情性散文大都以作者情感的展现为构制线索,溶吉光片羽式的描写、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浮光掠影式的叙述为一体,所以有形散神凝之谓。抒情散文同诗歌一样注重意象和意境的表现。不过,意象、意境与其它诗歌要素都因溶解稀释到更大的语言系统之中而相对地“淡化”了。

  2.记叙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或以记人为主,或以叙事见长,也有二者并重难分主次的综合类型。除了经典的文学散文之外,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回忆录、游记等也属于记叙散文。

  3.议论散文性

  议论性散文不同于政治性、科学性论说文。它托物言理、寓论于事、寄说情景,以充沛的感情、雄辩的论理汇成一种情理交融的气势和意韵,具有较鲜明的文学性和审美特质。它虽以论说见长,但注重选取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或言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由表及里地剖析、议论,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生成强大的艺术冲击力、感染力。

  4.写景散文

  多以描绘景物为主,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

  (三)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四)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即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

  二、各题型解题思路

  (一)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题思路:第一步,理解字面意思;第二步,分析语境;第三步,挖掘隐藏含义。

  (二)赏析语言特色

  例句:(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解题思路:第一步,概括语言特点,运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第二步,举例分析;第三步,说明表达效果。

  (三)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四)分析概括物象特征及其作用

  1.物象特征三方面:

  外在形象:形态、声音、色彩、气味

  内在形象:性格、精神

  蕴含的情感:喜爱、憎恶、高兴、悲伤

  2.物象作用;

  主要物象:在主旨表现上的作用;在艺术构思上的作用。

  次要物象:对主要物象的作用;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对结构形式的作用。

  (五)分析句段作用

  例句:《浣花草堂》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从4个角度分析:

  1.内容主题上:内容上就是要考虑该句段的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上就是要考虑对强化、深化、突出、揭示主题的作用。

  2.结构思路上:结构:设置悬念、做铺垫、伏笔照应、首尾照应、承上启下的作用;思路: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的作用。

  3.表达技巧:

  4.读者的情感或心理:加深印象、激发感情、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引人想象、回味无穷。

  (六)鉴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七)探究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