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读  泡读美文  泡读学习

唐玄宗感叹散文

  唐玄宗的感叹

  在中国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可以说是赫赫有名的所谓的“大人物”。不要说他少有大志,胸有城府,在激烈的宫廷政变中表现出卓越惊人的才干;也不要说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开创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更不要说他才情横溢,精通音律,至今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戏界剧坛仍然高举着梨园的大旗。就是他和绝代佳人杨贵妃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早已传得沸沸扬扬,妇孺皆知。

  就是这样一个功过分明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就是这样一个位尊权重一言九鼎的封建皇帝,竟然留有一首祭孔诗,并在其中发出了令人难解的感叹。近来读之,立即引发了我的兴趣和联想。下面我想通过阅读该诗,与大家一同分享古圣先贤孔老夫子的梦想,一同理解一代君王的内心世界。

  唐玄宗李隆基的《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该诗运用了大量的典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大体上还是能够看出诗歌的脉络和作者的基本态度。

  诗的首联,似乎不难,借《论语》之典发问,孔老先生一生栖栖遑遑,四处奔波,周游列国,究竟想要干些什么?此句需要注意的是“一代”这个词。“一代”应该是整个时代,也就是孔子所处的社会时代。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鲁国邹邑,也就是今天山东曲阜东南一带。春秋是一个被孔子认为礼崩乐坏群雄争霸的年代,是一个弱肉强食没有天道仁义的时代。孔子追求的是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的社会,他所做的一切无外乎就是克己复礼、仁义礼智、恢复天下一统的大格局。

  诗的颔联,应该说句意也是明确的,但由于对诗的意境把握有别,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不同。一般理解都只是作字面上的理解,说是如今这地方还是鄹县的城邑,你终被安葬在了出生的土地上,然而你的旧宅曾被后人毁坏,改建为鲁王宫。我则认为这句是说你当年生活的邹邑这片土地,早已成了大一统下的鲁王宫室,分裂格局得到了统一,纷乱的局面安定了下来;这里不仅在说历史,也是在说大唐当时。与首联连在一起,才会看出开头一问的真正含义。

  颈联前后句分别用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典故,凤鸟不至,麒麟死伤,暗含了孔夫子所处是一个国运不昌人命乖蹇的时代,是一个邦分离析瓜分豆剖天道混乱的年代。“叹”“怨”,即使孔子对时局的感叹和哀怨,也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即有对孔子身世境遇的感伤,也有对那个政治乱局的的厌恶,并为诗的收尾做好了铺垫。

  最后一联,也就是诗的尾联,理解起来难度最大。前句“今看两楹尊”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如果是实写,大意应该是,今日看到你端坐在堂前两楹间,接受后人的顶礼祭奠;如果是虚写,那意思就应该是,现在你安稳的坐在这里,连皇帝都来祭拜你,说明真是天下太平了。后句“当时与梦同”中的“梦”,是具体指孔子曾经做过的实实在在的梦,还是指孔子栖栖遑遑追求的梦想――国家的大一统。通全诗,首尾照应,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唐玄宗也正是借祭孔,抒发了自己对文治武功太平盛世的感叹,这种感叹即是对孔老夫子梦想伟业的追思,表达了一种尊儒敬孔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了唐明皇自己对开元盛世的由衷欣赏,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代君主的壮志与豪情。这里看一看作者写作的时间(725)和开元(713――741)盛世的时间,一切就明白了。

  世界伟人孔老夫子的追求,一代君王唐明皇的豪情,其实也是天下所有人的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一个炎黄之孙的最高追求和迫切需要。但眼前的这个世界仍然不太平,这就需要全体中国人和世界人民一道为实现各自的目标而不懈的努力。朋友们,毋庸置疑,大家的智慧一定会远远超过李隆基和他同时代的人,我们所处的时代能够提供物质基础和生存条件更比圣人所处的时代要好得多强得多。

  历史不容错过,即使让我们赶上了现在这个美好的年代,我相信每一位中国人都不会愧对这个伟大的民族,都不会愧对这个伟大的时代!

  夜静凉思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有的浮躁都渐渐地沉淀了下来,才发现记忆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是如此的美好,只是,我已渐渐地背离了它们。不乞求找回那些曾经的美丽,因为我早就明白,过去的一切都已经过去,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是那些触手可及的现在,对于过去,只能偶尔梳理一下回忆而已。

  我已经很少回到老家了。在我的心里,老家已经成了一种遥远的所在,相对于我现在心里对于自我的背离。因为这种遥远,我再也回不到曾经儿时的单纯。

  当我的人生年轮已经接近26圈的时候,才发现,曾经的梦想已经离我越来越远,我再也无法兑现年少时对自己的那些承诺,譬如,让父母住上最好的房子,不再劳累,让他们挺起脊背在村里悠闲地散步。多少年来,为了我,他们一直奔波着,劳累着,心力交瘁,对着所有的人低声下气。这种感觉一直是我厌恶的,不幸的是,如今的我,早在不经意间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也就,理解了他们那些关于人生的哲学。

  曾记得,年少的我是如何的轻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眼睛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对工作兢兢业业,对事业苦苦追求。然而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已经逐渐退却,直至化为无形。我想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只不过我发现,我所想做的一切,不过是徒劳而已。

  现在,我只想把过去的人生缩短,缩成须臾,这样就会少了很多回忆,就不会为这么多年的碌碌无为而羞耻,也就不用在岁月对时间的剥蚀面前瑟瑟发抖。可是现实,让我却不得不一次又一次低下头去。

  曾经读过余华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让记忆很深:“对文字的痴迷,对爱情的执着,以及对人类苦痛大彻大悟的怜悯是支撑我活下来的三大支柱。”曾经,我把这句话当做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可是,现实让我看到的只有我们对金钱的追逐,对名利的向往。不过,这一切本无可厚非,因为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定位。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拥有一份自己的人生目标,不管他是否高尚,都比什么目标都没有、浑浑噩噩地活着要好得多。

  放眼望去,每个人都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无论麻将桌上的哗哗作响,还是酒桌上吆五喝六,一切都是如此的喧嚣。我想寻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看到一群和我活得散淡的人。似乎我曾经看到过,又似乎,什么都没有看到。

  在不同的时候,我看到了不同的生活状况,于是,就有了重叠的不同的人生。

  我知道,已经快奔三的我们,永远无法回到十八岁时的那种单纯,再也不能像那时一样放肆地奔跑,大声的苦笑,因为这是一个特定的事实,有生理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

  在我的心里,常常幻想着这样一幅画面:夕阳西下,我与爱人相对而坐,恬静的目光穿过阳台的玻璃,屋子里有一丝微风拂过,风中带着几丝野花的芬芳,阳光像烟尘一样弥漫着……

  可以想象,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无数这样美好的瞬间,但是,我们没有好好品味着一切,因为生活,也因为我们早已逐渐浮躁的心。

  透过阳关的缝隙,我看见了空气中那些捻不断的浮尘越来越多。

  关于俞,他是我生活的重要主题,他和豆豆,是我生活的全部主题。

  一直以来,我想为他们写一些文字,但是面对着一片空白的电脑,我却不知道从何写起,我所拥有的那些文字,根本不足以承载我对他们的爱。

  这是我的迷茫,也是我的苦恼。一直没有机会让自己清闲下来,但是每天忙忙碌碌的我又在做些什么呢?

  对于生活,我有着太多的感触。这一点,和很多人一样。但是,今天,面对着对面的茫茫群上,我忽然产生了疑惑,哪儿才是我最终的归宿,哪儿才有埋下我这身皮肉的家?

  一直在自己的内心里面流浪,时光记录着我们的足迹。回忆与向往。还有,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也许,茫茫群山之外的不可知的远方,是我最终的归宿,是我应该抵达的地方?

  我不知道我的灵魂向着哪儿飘落,仿佛,那无根的浮萍。也许,十年前,我离开老家的时候,我就已经成了无根的浮萍。老家,只是我的一段回忆而已,一段不可磨灭的回忆。

  我给孩子们讲述着外面世界的美丽,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出了渴望,当然,也有着些许的迷茫。

  在老家,总有那么一些人家,在堂屋的中间,写着祖宗的名字。其实我知道,他们也不是这儿的土着,跟我的祖先一样,从很远的地方一路颠沛流离,才到达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角落。不过,他们已经把这里当做了自己的根。

  我是不是和我那些祖先一样,命运中早已注定了颠沛流离,早已注定奔波他乡?

  很多年来,面对着那些白纸一样单纯的孩子,我讲述着而我的生活,我的阅历,我的人生经验。我以为,我读懂了生活,现在我发现,在生活面前,我不过是一个幼儿园的孩童而已,对于这本大书,也许我永远都无法读完读懂。

  每次回到老家,看到村里那些长者,脸上的皱纹镌刻着时光的痕迹,从他们那满足的眼神中,我猜想,回忆昔日的时光,兴许是一件快乐的事吧!

  日子仍旧在继续,生命的里程永远没有终点,在一次又一次的轮回之后,我们会发现,时光老人依旧用那年青的眼神注视着我们,眼神里面,有着关切,有着欣慰,也有着些许的担忧。

  少年时代的饿风已经逐渐远去,我们的脸颊触摸到的,将是一个全新的季节,尽管我们对于过去有着太多的回忆。但是,时间永远不会因为我们哪个人而停顿下来,我们只知道,许多年后,再回想起今天的一切的时候,我们的嘴角依旧会微微上扬。就像今天,我回忆往事的时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