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祖活动,蕴含着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之意。在漫长的岁月更迭中,春节,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一部史书、一卷档案,记录着中国人的沧桑岁月,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那古朴而又熟悉的味道,悠长而值得久久回味。
第一次细细正视中国的年文化,是源自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的一篇《本命年的回想》。在文章中,作者怀着返老还童之心,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中国年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作者在行文中勾勒出了一个个生动传神的生活图景――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神、换门神、除夕夜、拜新年,情趣盎然而又情致饱满。文章中散出的每一点回忆,发出的每一缕余香,都对古老中国的民风民俗作了生动的阐释,相信每一个有过同样过年经历的人,嘴角都会泛起不易察觉而又心照不宣的会心微笑!
中国人确实是把春节的隆重气息,推到了极致。从腊月初一开始,一直要延续到出了正月,除夕和春节是节日中的高潮部分。事无巨细的吃食准备,是对劳作了一年,幸喜五谷丰登的犒赏;祭神祭祖是对来年的展望,是对好运的祈求,更是对幸福的祝愿;走亲戚、访朋友、拜新年,既合家团聚,增进了亲情,也密切了上上下下、远远近近的人际关系,人心和和美美了,前程才有奔头啊!
我也问过父亲这一辈人小时候过大年的情景,他们的记忆更多的是与饥饿有关。他们热烈虔诚地期盼过年,只是为了有机会穿新衣、戴新帽、吃白面、挣压岁钱、放鞭炮……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把春节过得简单而又直白。
后来到了我们这一辈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物质生活的变化日新月异,各式价值观泥沙俱下,让人眼花缭乱。每个人都在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殚精竭虑、上下奔波,中国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显得老态龙钟、力不从心。春节,这一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佳节,虽然依旧隆重,但形式之累已经远远大于内涵之美了。年味淡了,亲情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了……消费社会遵循利益驱动原则,利益和金钱似乎一时间成为了衡量一切的准绳,通讯工具的多元并没有真正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防、质疑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常态,更多的人为了金钱、地位、欲望,背井离乡,不择手段,在占有权利和财富的路上狂奔。春节造就了中国的春运,可其实,我们的悲欢早已不再相通。
也许在我的潜意识里,传统是与乡土家园连在一起的!村舍间红色的桃符与响亮的鞭炮交织出的洋洋喜气,才是中国式的生活感受;方言乡音里流淌着的朴素情感,才是中国式的悲欢离合。被钢筋水泥混凝土解构的人情味道,在乡风乡土中才能得以还原;迷失的价值取向,也许只有在对传统的回望中,才能渐渐变得清晰鲜明;做人的骨架,也许只有在对人生价值和道路的重新审视中,才能得以重建!!
无论如何,春节都是能把中华儿女的心,一颗颗连串起来的神圣日子。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不论时光如何流转,家、故乡永远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后的情感归宿!春节文化,归根到底就是家的文化,有中国人的家的地方,就有春节!!春节其实更像是一种岁月,从分离流向团聚,从理性流向感性,从等待流向希望,从一种幸福流向另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