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要回乡下了,收拾完行李,从房间出来。拿着3000元现金,递到她儿子、我爱人的面前,爱人不接,说:“我自己有钱,拿你的钱做什么。”婆婆又拿给我,我也不要。婆婆拿着“送”不出去的钱,哭哭啼啼地进了自己的房间。
我听到哭声,追进去,问:“哭什么呀?”婆婆红着眼眶,抽泣地说:“你们结婚买房的时候,我没钱,帮不上你们的忙。现在有点钱了,你们却看不上我这点小钱。”我安慰她说:“不是我们看不上,是我们不缺吃,不缺穿,拿着你的钱也没什么用处。你自己留着,买点好吃的,好穿的,别不舍得花。”婆婆不语,我接着说:“村里,你那个老姐妹,两个儿子抢着要领老人的退休金。为了每个月的退休金,已经打了多少次架了,让全村人看了多大的笑话呀。哭的应该是你那个老姐妹,不是你。”
婆婆听了我的话,擦干眼泪,收起钱,跟着儿子出门坐车去了。
大字不识一个的婆婆,从小在华侨农场长大。华侨农场是国有企业,每一个种田的农民都是企业员工,退休后每个月都有企业退休金可领。党的政策好,企业退休金连涨了十年。婆婆退休,刚开始可以领到400多元钱,涨到现在一个月将近有两千元可领。她平时很节俭,几年下来也攒下了些钱。婆婆节俭下来的钱,要给我们用,我们无法坦然地接受,心安理得地花着。所以我们一再拒绝。
看到一篇文章,说一个年老的母亲摔伤了。却没让在城里工作的儿子知道,怕儿子工作忙,怕儿子担心。等母亲痊愈后,儿子才听他的嫂子说起。儿子悄悄地回了老家,没有事先电话通知母亲。儿子一进门,就往椅子上一坐,“支使”老母亲去泡茶。母亲责怪儿子:“你多久没回来了,一回来就支使我为你泡茶,你知不知道你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儿子笑笑地答:“我知道啊,可我就是喜欢喝你泡的茶。”母亲一边责怪,一边欢天喜地地去拿茶叶,洗茶杯。文尾交待,儿子“支使”母亲泡茶,是为了观察母亲的手脚是否还跟以往一样灵活;儿子“索要”母亲泡的茶,是想让母亲知道她四十多岁的儿子还需要她的爱。母亲会因此而快乐而健康而延缓衰老。
看了那篇文章后,我大受启发。原来,被需要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支柱。那么,顺着老人家的心意,是不是也是一种孝顺呢?接受老人家的心意,是不是也是一种爱呢?
婆婆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住的时候,我就“支使”婆婆剥毛豆,择菜,拖地,煮粥……每次我“支使”她干活,婆婆都乐呵呵地把事情做好。婆婆在城里的家里有事情做,她才呆得住。婆婆看不懂日历,却能用农历很清楚地记得来城里住了几天。每次住40多天,50多天,她就想念乡下的家了。
婆婆每次来,都要把家里的现金揣在身上。无论多热的天,她都要多穿一件贴身的、胸前有口袋的衣服在里面,这样才能够揣钱。说是家里没人,钱放在老屋里不安心,怕被盗了。要回去的时候,就想把现金留给我们。但她的钱总是“送”不出去,常常为此而不开心。
这次婆婆又要回乡下了,她拿出4000元钱,要给儿子。爱人又不要,还凶她说:“你总拿钱给我干什么呀?”临出门前,婆婆拿钱给我。我马上伸手去接,说:“好!我把这钱给你孙女存起来,以后她上大学用。”
我收下婆婆的钱。婆婆觉得自己为这个家里做了极大的贡献,高兴得脸上开了花。一边穿鞋,一边跟我炫耀说:“我还有四个月的退休金没去领呢。”我说:“哇,你好有钱啊!”爱人对女儿说:“女儿你的大学学费存折一下子又进账了一大笔钱。”女儿亲切地跟奶奶道别,家里的气氛温馨得不得了。
每一次要回去,婆婆总是眼泪汪汪。这次要回去,她是高高兴兴的。
女儿还没有办理身份证,没办法拥有银行的开户存折。她把过年时的压岁钱,考高分时得到的奖金,一张张地存进她的存钱筒里。攒到一定的数额,再存进我的户头里。我手写了一本银行存折给她。某年某月某日存进多少元钱,跟银行一样,记得清清楚楚的。女儿平时一元钱都不舍得花,说是要留着上大学的时候交学费。
婆婆留下的钱,用保鲜袋包着,打开有一股淡淡的霉味。一张一张的红色百元大钞,十张一叠,四叠刚好四千。我在女儿的面前,一张一张地数给她看。然后写进了女儿的专用存折里,备注写“奶奶给的钱”。
要再过很多年,女儿才能上大学。当女儿上大学的时候,打开学费存折本,她会看到,奶奶在某年某月某日已经提前帮她支付了一部分的学费。每翻开一次存折,女儿都会想到奶奶对她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