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竹菊,以其高贵淡雅的品质,不与凡卉同的自然秉性,一直为世人所钟爱,被喻为花中四君子。
梅有冰雪林中着此生的孤清;_有不与o人而不芳的娱然;竹有未出土时就有节的节操;菊有此花开处便无花的傲然,余皆喜而爱之。然在四君子中,余尤喜兰花,最倾慕兰花之神韵。
宋人王贵学云:“世称三友,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说明松竹梅“三友”驰誉而有缺憾。竹无花、梅无叶、松无香,而兰花“独并有之”,四者皆备。虽王贵学所言四君子“松竹梅兰“与后人推崇“梅兰竹菊“有松菊之别,然赞誉兰花的独特魅力是一致的。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圣人孔子就把兰花称为“王者香草”,并将兰花以君子相喻。他在“家语”中写道,“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困而改节”。孔子以兰花生长的自然特性来表达不因清贫或者富贵而动摇自己的志向。并且孔子家书中还有论:“不知其君,可视其使臣;不知其子,可视其父;不知其地,可视其草木,故此而有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U~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俱化矣。“,言论无不告诫世人,君子应谨行慎为,择良友善往。这种精神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还将兰花赋予了深刻的精神内涵,将情投意合而结为异性兄弟姐妹称为“义结金兰”,将志同道合之人称为“兰交”,将女子的卧室称为“兰闺”,将贤人、志士亡归称为“兰摧玉折”,将文章写得好称为“兰章”。对兰花如此多的人格化的谓称,无不表明兰花在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国对兰花真正的记载,可能始于唐代末年或五代十国。唐代唐彦谦的《咏兰》:“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战国时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又将坚贞、高洁的情操注入兰花。他的这种高尚情怀体现在《九歌-国殇》和《离骚》中的许多歌咏兰花的诗篇中。
至宋代,咏兰、画兰的风气尤为盛行,当时颇负盛名的画家赵孟坚的两幅春兰画卷真迹,至今仍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赵孟坚是宋宗室第十世孙,宋亡后他隐居画兰以示清高。据说兰花从此成为忠贞的象征。他的堂弟赵孟也是著名画家,传闻由于他在元朝做官,有弃宋之嫌,故而从不画兰。著名画家郑思肖,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以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宋亡后改名思肖,表示思念赵宋,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日常坐卧,也要向南背北。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画兰不画土。并有题兰诗:“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诗风是何等高古,诗意是何等耐人寻味。
纵观古今,歌咏兰花的诗篇浩如烟海,余以为尤以唐人杨炯的《幽兰赋》、明人陈汝言《咏兰》两篇最为出色。《幽兰赋》:“惟幽兰之芳草,禀天地之纯精;抱青茎之奇色,挺龙虎之嘉名。不起林而独秀,必固本而丛生。尔乃丰茸十步,绵连九畹。茎受露而将低,香从风而自远。……楚襄王兰台之宫,零落无丛;汉武帝猗兰之殿,荒凉几变。闻昔日之芳菲,恨今人之不见。至若桃花水上,…..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该诗不仅用典丰富,思绪纵横,感情深沉,而且条理清晰,字字珠玑,将诗人对兰花的深刻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洋洋洒洒,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诗人的才学真无愧于“唐初四杰“首席的誉称。明人陈汝言的《咏兰诗》虽然不及杨炯的《幽兰赋》篇幅汪洋,然以兰喻人,细腻传神,情感真挚。全诗无不折射了他一生的悲惨境遇。其兰诗曰:“兰花生深山,馥馥吐幽香。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诗人陈汝言乃元末明初画家兼诗人,且谋略过人,张士诚据苏州尝参与军事,明洪武初官济南经历,后受胡惟庸案所累被杀,临刑犹镇定染翰,人谓之画解,此种豪情、从容,常人可比乎?
余每阅此诗,仿佛是在阅读陈汝言的生世,感慨于他的悲惨遭遇,心生钦佩。亦为之哀叹!陈汝言大可以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写诗著书,研习书画,临溪而钓、过着那种深隐的高士生活。犹如那深谷之幽兰,任星移斗转,任四季轮流,且开且落不是很好吗?余以为,作者写此诗时,或许早已处于进退危谷。该诗可能恰如其分的映射着他归隐山林生活的一种强烈愿望。
兰花如人,人如兰花。他因为怀有才学被欣赏而当幕僚。兰花正因为叶美花馨而被世人所赏置之于高堂不得返自然。故此,以物喻人,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真是千古兰诗第一章,字句凉泪湿衣裳。
余爱兰、种兰、画兰、读咏兰文诗章已二十有年。每每静下心耒,勾石泼墨,将对兰花的特殊情怀和理解付于毫际,补以优美的咏兰诗款,印以鲜章,面对世俗的种种际遇,往往会获得一种释怀。心绪会获得到一份淡定。
余爱兰,种兰,画兰,咏兰,并谨以兰的德行修生,直至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