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当我们风风火火、热情高涨地干一件事最终却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的时候,我们便也没有那么在乎那个结果了。这似乎有一种劫后余生的豁达在里面,仿佛撑着一把伞,独自走在雨中,哼一段属于自己的旋律,便可以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一切的宽慰。
很多时候,我们把所谓的失去转化为内心的自足,来达到自我安慰的效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总觉得所谓的“知足”的情怀更应该是注重自己所拥有什么。想想我有一个温馨的家、一堆知心的朋友、一杯热茶、一本好书、一段好音乐、一片好风景,不管身处外面的世界是失落还是得意,那些所谓的利益和欲望都已然不再重要。
让你听到一个人叹着气说“唉,我呀,知足了”的时候,其实他并没有知足,他只是在自嘲自己所失;与此同时,那些他所拥有的所有的美好的东西便瞬间显得不再重要了。他们总是把“知足”当成是一个垃圾桶,然后把自己的一切打包起来一股脑儿地丢进去,还自以为松了一口恶气,却全然不知自己进入了一个更加消极的境地。
因此有的人说,“知足”是一个很老气的词汇,然而我不喜欢用老气来形容,我更喜欢将它说成是一种成熟。人总是在不断成长的,不管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在经历着心理日渐成熟的过程;而当你的人生中的的确确经历了一些事情的时候,你会慢慢地发现,“知足”这个词包含着太多复杂的意象,多得让你自己也说不清楚。有所知才能有所足,无知之俗人、自扰之庸人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
也有人说,“知足”是一个积极的词。可是这么概括也过于片面了些。人们往往将“知足”与“幸福”“快乐”结合在一起,然后加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再把自己伪装成这个世界的宠儿,明明很累却似乎很心甘情愿的样子,还给外人一种乐观的假象。扪心自问,这样有意思么?
“知足”,应该是一颗抱着苦涩、无奈、烦恼、失落的一颗糖,初尝是甜的,等到最外面的糖衣化开之后,便是实实在在的苦与涩。但由于有了甜的基础,所谓的苦也就不那么沉重了。“知足”应该是生活的一个逆过程,然而很多人都把那颗糖做反了,把“宠辱不惊”和“楚楚可怜”的意思混淆了。
要知道,生活不曾给予过你什么,更不曾让你失去什么。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追求,也都有去追求的权利,而禁锢你思想和情绪的,其实是你的心。如果把一切都看得纯粹一点、自然一点,那么所谓“知足”,应该是某种程度上的知心与知性。
此刻坐在这个我已经坐了八年的书房里,远眺夕阳映壁,马路上人来人往,想象人生不过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之事,来去如风,已然知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