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谷雨前后种瓜种豆”的俗语。当下,惊蛰刚过,人们便耐不住性子,开始深翻细耕,着手准备春种。不知是白天所见致使,还是别的原因,夜晚,一方菜畦竟悠然入梦,地方虽小,但所种品种颇多,且错落有致,有的正一尺多高,有的已经爬蔓,被主人精心架上了杆子,绿意葱茏,生机盎然。小小的菜畦竟然被打理得如此精致,令人叹为观止,一看便知主人是个勤劳的人。说到菜畦,油然让我想到了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李老师,他是最爱侍弄菜畦的。
八十年代,我所在的乡村中学,条件远没有现在好,无论是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还是师生的生活环境,都可怜的让人心酸。一排排的教室是一色的红砖瓦房,当时农村电网工程还没启动,因此教室里没有风扇,更没有电子屏一类的现代教学设施,庆幸并倍感奢侈的是每天晚上我们能用上学校用电机自发的照明电,虽然尽管只有三个小时,但亮如白昼的夜晚却曾经多次让我们对“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未来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和遐想。在那个年代,每到夜晚,学校的一片灯火与周围的一片漆黑形成明显的反差,便成了方圆几里的一道美丽夜景。那时,学生们住的宿舍也是只有过道且异常拥挤的大通铺房间,窗户被新旧不一歪歪斜斜的报纸糊了一层又一层,致使整个室内显得异常昏暗和破旧、潮湿,特别是在冬夏两季,曾留给人难以忘记的阴冷和闷热。那时,学校只有食堂没有餐厅,开饭的时候,只要不是天降倾盆大雨,哪怕冬日里下着小雪,同学们也只能围蹲在地上,像觅食的鸟儿仨一伙、俩一拨的,喝着不知煮了多少遍的充满水垢的苦咸水,一日三餐周而复始的吃着在家中带去的咸菜和馒头,没有任何条件和食品可供选择。尽管生活如此艰辛和贫困,但美丽的年华里还是留下了许多终生无法抹去的记忆。尤其是李老师的教学和不同于其他老师的生活品质,仿佛给我的人生带来了某种启示和感触,时常让我回首感怀。
当时,我所在的乡村中学师资力量及其薄弱。即便是师范类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也是凤毛麟角,大部分老师是招考来的高考落榜生,或是成绩优异却因家庭贫穷而半路辍学的高初中生,多数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李老师便是其中的一位。记得当时李老师30多岁的样子,身材瘦小,约1米65的个头,冬季里,头戴一顶蓝色的鸭舌帽,上身总着一件洗的发白的中山装,下面是蓝裤子和黑条绒布鞋,夏季里上身着一件棉布T恤,下面依旧是一件蓝裤子,一双黑布鞋。虽然是地地道道的农家人打扮,却总显得精神矍铄,似乎骨子里透着一种倔强和自高,显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气质和干练。
泡读美文那时,老师们住的宿舍是两人一间的大通院,没有任何院墙的遮拦,这能够使我们在教室通往食堂的路上,窥探到老师们一星半点的生活信息,并成为我们课余饭后的谈资。印象最深的当属在每个教师宿舍门口的花池了。闲暇之际,老师们都在自己的门口用砖砌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池子,约二尺宽、三尺长的样子,里面有的种上了月季,有的种上了地瓜牡丹,有的种上夜来香,还有红黄各异的美人蕉……在春、夏、秋不同的季节,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花儿相继开放,一片姹紫嫣红,好不热闹。而独有李老师的门前略显冷清,因为他把门前的池子种满了芫荽、西红柿,还有辣椒之类的时令蔬菜,且给人一种“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的感觉。小小的菜畦虽没有繁花似锦的热闹,平淡、质朴与殷实却尽在方寸之间。
正如菜地的与众不同,李老师也不等同于其他老师,他没有同其他老师一样安于现状、平淡度日,而是时刻充满了对知识的孜孜追求,除去那块小小的菜畦,就整日与书香为伴,在教学上更是忘情投入,且一丝不苟。他用自己辛勤的付出殷实了自己,厚实了别人。
在我的印象中,他是我所在中学学历最高的一位老师。当时,整体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既没有网络,也没有往返于县城和乡下的公交车。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不知道什么精神支配着李老师,他竟然骑着自行车多次往返于40公里的土路,到县城办理了自学本科的各种报考手续。之后,经过无数个挑灯夜战和无数次省城、县城的往返,终于靠顽强的毅力用两年时间,完成且通过了中文本科自学考试。在拿到毕业证的当月,他的工资及时得到了晋升,自然引起了不少老师的羡慕,甚至在整个学校引起了轩然大。他的这种好学精神晕染着周围的人,自然也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个学生。
泡读学习由于表现出众,李老师很自然的担任了重点毕业班的语文老师,我有幸被分在了他所任教的班级。李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让人如醉如痴。在任教过程中,他不拘泥于坐而论道,而是纵说古今,横说内外,引经据典,声色并茂,或幽默风趣,或严肃动容,让我们感受到了知识日积月累的丰厚积淀和丰富的思想情感,领略到了他视野的宽广和内在的精神动力,他精彩的授课让我们感觉到45分钟从未有过的短暂。他讲课从不局限于三尺讲台,总是游走于学生之间,洪亮的嗓音和他瘦小的身材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动情之处,抑昂顿挫,整个教室都充斥着他的高亢,话语停顿间隙整个教室出奇的寂静,同学们的思绪早已随着他语调的高低起伏进入了课文的意境里。每周五连续两节的作文课,可以说是我们的一场“盛宴”。不但有“经典”的范文可听可读,更有作文本上李老师用红笔的圈圈点点,这是极具可看可品的。通过这些圈圈点点,不仅让人感受到他教学的严谨,更让人享受到措辞的精彩和顺序安排上的巧妙之处,从而使我们学会了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去字推句酌和巧妙构思,着实让人受益匪浅。
时光荏苒,十年的功夫稍纵即逝。参加工作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因为李老师文采出众,被调到乡政府当了秘书,我们也感到些许欣然和安慰,欣慰的是他的文采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得以发挥。为了表示庆贺和祝福,我们几名同学相约于一个秋日的周末,共同去探望李老师。当我们在乡政府再见到他时,我们既高兴又悲凉。高兴的是与李老师相见能使我们再话师生情谊,悲凉的是岁月无情,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衰老,甚有桑榆凄凄之感。李老师衣着依旧非常朴素,40多岁50不到的年龄,头发已经变得稀疏花白,皱纹已悄然爬满黝黑的额头,浑浊的眼睛里布满血丝,牙齿被烟熏的黑中泛黄,本就瘦小的身材越发单薄……生活的劳顿可见一斑。对我们的到来,李老师激动的像个孩子,对我们这几年的工作和生活一一进行了寻问,并表现出由衷的欣慰。由于多年未见,中午就餐时,我们一行五人和李老师都喝到酒醉人酣,临近傍晚才依依惜别。不曾想,就在我们探望他的两年后,我们却得到了李老师身患胃癌的噩耗,曾经动了几次前去探望的念头,但总由于工作的原因,始终没能去成,直至听到老师去世的消息,让我垂泪并后悔不已。
当下,每每看到菜畦,总让我想起李老师门前那不一样的花池以及他不同寻常的精神和品质,久久让我难以释怀,甚至潸然泪下。
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