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读  泡读美文  泡读学习

散文欣赏:扎染

  扎染古可称扎缬(xie)、绞缬、夹缬、染缬,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手工染色工艺。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出于新疆地区,其实在东晋的时候大批生产,而且已经开始成熟。扎染可以制作简单的小簇花样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成品。

  扎染就像舞姿,那么布匹若舞台,没有舞台的载体也就没有布帛、丝绵,那么绚丽多彩的美术工艺品扎染,涂染也不会诞生。

  中华民族的纺织业,可以沿着历史的车辙追溯到商代,古时代智慧而勤劳的人民种桑养蚕,可以知道那时候纺织渐渐的开始了。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的文书记载纺织工艺的发展形成丝织品的种类也增加起来。扎染出精致美丽图案,到汉代品类都绵、绫、绮、罗、纱、练、纨绢、绨、缎等十数个类别。纺织业的发展,纺织品增加,染色技术的提升,兴盛的时代,集中的生产,商业的贸易逐渐以中原临淄、襄邑等地为主要丝织生产中心。

  中国男耕女织的经济主体,女子纺织、刺绣、缝纫等美丽的女神形象开始出现的神化和美化。那时候,民间也出现织女的石雕像。

  “大女身为织锦户,名在县家供进簿;长头起样呈作官,闻道官家中苦难。”成年的女儿是纺织专业人家,登记在县里织锦工花名册上;工头把织出来的花样送给作坊官检查,听闻花样被选中的几率很小。技艺非凡的纺织女工精心为纺织品做准备,人民面对生活的艰辛,统治者的压榨,还是织出智慧艺术结晶。

  “回花侧叶与人别,唯恐秋天丝线干;红缕葳蕤紫茸软,蝶飞参差花宛转。一梭声尽重一梭,玉腕不停罗袖卷;窗中夜久睡髻偏,横钗欲堕垂著肩。”女儿家锦上广织的花叶图案连续的与众不同,担忧秋天到了的时候,丝线断掉;织锦用的红色丝线一簇一簇卷放在那儿,紫绒显得轻柔细软,织的蝴蝶上下飞舞,灵动美丽织的花朵形态婉转。一梭又一梭,织锦的声音总是有节奏的传出,她双手不停地在织机上忙碌着,看那,卷起的衣袖下露出的洁白手腕,多美。夜深了,织锦女困了疲了,忍不住在窗前靠着织机打了个盹,她歪斜着头,发髻也随之偏斜,头上的钗横着坠在肩上。深夜的安静渲染着染坊和织女幽静,有了心灵手巧的织女们一手一线的含着一个纯净无暇的心思才创造了中国纺织、染织的鼎盛。

  “合衣卧时参没后,停灯起在鸡鸣前;一匹千金亦不卖,限日未成宫里怪;锦江水涸贡转多,宫中尽著单丝罗;莫言山积无尽日,百尺高楼一曲歌。”织锦女在参星隐没后才和衣睡一会儿,睡时忘记了熄灭灯火,鸡鸣前又开始织锦。即便有人出价千金买我一匹锦,我也不敢卖,若在限期内完不成任务,官府怪罪下来,会有不能担当的重罪。水涸的锦江贡船很多,宫中的人穿上很薄的上等丝罗。不要以为织锦堆积如山,没有用完的日子,看看那些高楼中的统治者们,听一曲歌,就可送给歌伎百尺长的锦。

  诗人王建谱写了《织锦曲》,当时的唐王朝不仅民间纺织物品盛行,宫廷对纺织品的要求也颇高颇重视。同时,官府作坊的残暴和对民间纺织女们的压榨,对人民劳动成果的不爱惜与掠夺也是更加提现纺织业的发展与纺织品的珍贵。

  古代,染料一般采用植物染料,亦称草木染。常用的染料有红花,紫草,蓝靛等。扎染技法有米染,面染,豆染等。用豆面,石灰调成防染桨,通过花板涂在布上,然后煮染,可出现兰底白花的效果。根据设计图案的效果,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图案的一种印花方法。用丝绸面料的服装直接扎染:分串扎图案犹如露珠点点、文静典雅和撮扎图案色彩对比强烈、活泼清新。

  伴随时间的推移,扎染技术也逐渐的发展处多种。扎染制作的手工艺术品需要两个环节“扎结”和“染色”。扎结是通过线等工具将织物扎、缝、缚、缀、夹起来进行染色,防止扎结部分染色,对其他部分进行染色,染色部分和扎结部分结合起来就形成颜色深浅不一,层次色彩丰富的色晕和皱痕,进而形成的精美工艺品大方古朴,别具一格或者清雅高贵。

  夜幕降临,天空和大地形成了一幕光和影交融画面,一片纯洁的蓝色神秘优雅的展现在眼前。扎染的记录可以留下最美好。扎染可以用于服饰,装饰品,最好的是能做嫁妆。

  扎染在民间,所用为嫁妆,作为女儿家一手一线的拿着纺织布扎结染色出淳朴归真的图案,能做心爱的嫁妆更是一番美意,更是一番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