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器与社会》简介:
我们如何调整和改变,才能不会成为这个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的流浪汉,顺应科技潮流并助推科技的大创新和大发展?多维阐释“科技创新”对人类的认知冲击,全面破除“新鲜事物”的思维枷锁和组织禁锢。
清华大学科技史系主任 吴国盛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李侠
美国技术史学会前会长 罗萨琳德·威廉姆斯
美国众议院前议长 纽特·金里奇
等重磅嘉宾推荐
麦肯锡年度获奖图书,人类科技思想史的佳作,被专家评为有着“圣经般的写作杰律”
资深科技史学家、麻省理工学院资深教授埃尔廷·莫里森重磅作品。
编辑推荐★★★★★
人类科技思想史的重磅著作,被人评价为“以圣经般的节律写作”。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资深教授莫里森的跨时代之问——人类个体与组织如何适应科技高速创新的社会?
炮兵不坐卡车坐马车、海军上级军官对下级士兵技术改进建议的公然抵制等,作者把人类个体和群体在新技术、新变化的冲击下,那种自我固守和拒绝改变的丑态刻画的入木三分。
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发笑,但又让人深省的大书,即使在这本书出版之后五十多年了,依然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你、我是不是高科技社会的流浪汉和可怜人?是顺应科技变迁还是拒变被时代抛弃。每个组织都应该深思,组织如何变化才能让新产品、新科技的创新不断涌现?
本书既有深入的案例研究,严谨的数据支撑,又有着优美的文笔和温暖的情怀,是一本不可多得,能让人深刻反思的书。我们既能读到科技变迁的趣闻轶事,又能感受到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困境和挣扎,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
在本书中,作为麻省理工科学技术与社会计划的创始人,技术史家莫里森继承了自芒福德以来伟大的人文主义技术传统,提出了在技术与人类的相互适应中,为技术创新和人类自由留下余地的思想,值得技术时代的人们深思。
吴国盛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我在过去十五年里思索创新本质时的一些直觉判断,可惜一直缺少硬核的实证性证据的支撑。幸运的是,最近看了美国科技史家埃尔廷•莫里森的《人、机器与社会》一书,莫里森用多年深耕的技术史案例,很好地回答了我多年的困惑。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技术思想史领域的佳作,该书曾获得麦肯锡奖。虽然已经出版56年了,但是即使拿到今天来读,其中的很多观点仍极具启发性。客观地说,这是一本被时代严重忽视的非著名经典著作。
李侠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
科技为社会带来很多有益的价值,塑造人类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但也有很多副作用。有人热烈拥抱创新成果,也有人感觉无所适从。当下社会,人们过分看重科技创新的正面作用了,忽略了其复杂性、以及其给人和社会带来的异化。本书作者莫里森教授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展示了历史上人们反对新技术的努力和心路历程。虽然他并没有提出很好的应对技术副作用的方案,但这个问题本身是值得深思和探索的。
董洁林博士 联科熙和碳中和产业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技术史学者莫里森早年的研究批判了人类社会固有的阻碍创新的文化氛围,十几年后则反思保守的文化氛围或许是人类社会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种思想演化的张力在人工智能时代仍具有启发性,由此也昭示了历史与哲学对于技术文明的意义。莫里森走上创新研究之路受到其叔公在早期工业革命时代著作的启发,他的技术史散文对几十年后的读者同样能提供灵感。
严鹏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工业文化研究》主编
不折不扣的、有史以来关于创新发展过程以及技术、文化、体制和人类个性发展过程的巨作之一。任何对转型过程或技术变革发展感兴趣的人,尤其是军事或医疗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 美国政治家、美国众议院前议长
这写作风格别具一格,每个阅读莫里森作品的人,都会在某一时刻被其写作风格倾倒,感觉是如此精雕细琢、如此发人深省。托马斯·休斯(Thomas P. Hughes)曾这样评价道:“埃尔廷·莫里森以圣经般的节律写作,力求至善至美。”
罗萨琳德·威廉姆斯(Rosalind Williams) 麻省理工学院伯尔尼·迪布纳科学技术史教授、美国技术史学会前会长。
内容简介★★★★★
麻省理工学院的智慧导师50年甚至100年后仍不过时的睿智和洞见
人类如何学会与创新和新技术共存?
自车轮的发明者不厌其烦地向人解释一辆独轮车可以承载比一个人还重的东西以来,人类其实一直在万分不愿地适应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这本由麻省理工学院著名教授撰写的书,正是为了教会我们在高速创新的社会中,更好地适应“科技变化”给我们生活和工作所带来
的心理、社会等多重冲击。
作者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炮兵的故事:在射击前一刻,五人卡车炮组中的两名士兵停止了一切动作,只是立正站好“勒马缰”,导致整个射击过程延长了 3 秒。这让在运用新软件、新科技遇到困难的人们可以共情,我们不是第一个陷于这种困境的人。
莫里森还列举了一系列有趣的历史故事来突出本书的主题:技术变革的本质和社会对这一变革的反应。一名下级军官发现一种更连续的海上射击方式后,被美国海军上级军官公然抵制,最终他只能越级向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汇报……
每个例子都给我们上了一堂课—在技术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人类对技术不适应并加以群体抵触。他帮助我们反思该如何理解新技术,帮助人们适应技术的变迁,帮助企业、组织调整制度和管理,推动新技术的采用和新科技的发明。
本书特色★★★★★
1、本书史料详实,案例生动。作者多年深耕的技术史案例,如美国海军1900至1902年引入的连续瞄准射击系统,以非常规方式被采纳;1867年服役的“万帕诺亚格”号战列舰所展现的创新成功但接受失败的现象,以及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引入欧洲的贝塞麦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发展史等。作者对这些案例的挖掘相当细致与深入,创新发生的脉络在手术刀般的文字下被逐渐剥离出来,那里鲜活的人物、特定的环境氛围、技术推进遇到的困境以及制度、文化等因素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2、这是一本有深度思考的书,也是一本充满人文情怀的书。作者莫里森独辟蹊径,不再拘泥于技术史中的机器研究,而是转向对人类的研究。他不再发问:“这台机器是谁发明的?”“这机器怎么工作?”,而是质问:“处在一个技术飞跃的时代,机器对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从创新、改变等角度深刻反思机器和创新对人类的心理、社会冲击。
3、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别具一格,每个阅读莫里森作品的人,都会在某一时刻被其写作风格倾倒,他的故事是如此精雕细琢、语言是如此发人深省。
本书卖点★★★★★
1、清华大学科技史系主任吴国盛、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侠、美国技术史学会前会长罗萨琳德·威廉姆斯、美国众议院前议长纽特·金里奇等重磅推荐。
2、作者是埃尔廷·莫里美国资深科技史学家、麻省理工学院资深教授、麻省理工科学、技术和社会项目(STS)——这一当下热门科学项目的创始人。
3、这是一本有理有据的难得一见的技术思想史领域的佳作,该书曾获得麦肯锡年度奖。
4、美国众议院前议长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清华大学科技史系主任吴国盛等重磅嘉宾推荐。
5、麻省理工学院邀请美国众多科技史专家为这本书开了一个五十周年座谈会。
《人,机器与社会》目录:
第一章 绪论、个人观点及其他 // 001
第二章 海上交战:创新研究的典型案例 // 019
第三章 官僚制中的数据处理 // 049
第四章 针对过去,计算未来 // 073
第五章 关于计算机的一点补充 // 095
第六章 人类与机器 // 107
第七章 “几乎是最伟大的发明” // 135
第八章 一些建议 // 22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