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简介: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置身事内》摘录:
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国有土地转让的决定权和收益都留给了地方。当时这部分收益很少。一来虽然乡镇企业当时还很兴盛,但它们占用的都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是城市土地。二来虽然城市土地使用权当时就可以有偿转让,不必再像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无偿划拨,但各地为了招商引资(尤其是吸引外资),土地转让价格大都非常优惠,“卖地收入”并不多。 1998年发生了两件大事,城市土地的真正价值才开始显现。第一是单位停止福利分房,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房和房地产时代的大幕拉开。1997—2002年,城镇住宅新开工面积年均增速为26%,五年增长了近4倍。第二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开始实施,基本上锁死了农村集体土地的非农建设通道,规定了农地要想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经过征地后变成国有土地,这也就确立了城市政府对土地建设的垄断权力。
《置身事内》目录:
前言 从了解现状开始
上 篇 微观机制
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
第一节 政府治理的特点
第二节 外部性与规模经济
第三节 复杂信息
第四节 激励相容
第五节 招商引资
结语
扩展阅读
第二章 财税与政府行为
第一节 分税制改革
第二节 土地财政
第三节 纵向不平衡与横向不平衡
结语
扩展阅读
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第一节 城投公司与土地金融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
第三节 招商引资中的地方官员
结语
扩展阅读
第四章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第一节 京东方与政府投资
第二节 光伏发展与政府补贴
第三节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结语
扩展阅读
下 篇 宏观现象
第五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
第一节 房价与居民债务
第二节 不平衡与要素市场改革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
结语
扩展阅读
第六章 债务与风险
第一节 债务与经济衰退
第二节 债台为何高筑:欧美的教训
第三节 中国的债务与风险
第四节 化解债务风险
结语
扩展阅读
第七章 国内国际失衡
第一节 低消费与产能过剩
第二节 中美贸易冲突
第三节 再平衡与国内大循环
结语
扩展阅读
第八章 总结:政府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地区间竞争
第二节 政府的发展与转型
第三节 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
结语
扩展阅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