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了,饥肠辘辘的我走进“世纪”捞粉店,“老板,来一碗捞粉!”我冲着正在忙碌的老板喊道,“一定要用茶口粉干哟!”“好勒!”点完单,我选个空位坐下。
“是呀,茶口粉干就是劲道。”邻桌两位大叔边“哧溜”地吃着,边聊着。听着他们的议论,我心里美滋滋的,不禁为身为“茶口粉干协会”会长的外公感到骄傲。
我的外公家世代制作粉干。外公虽已经年过花甲,但依然是个大忙人:下工厂查看,晾晒场晒粉,仓库打包,门店销售……
从小我总爱黏着外公,跟着外公我懂得粉干也有它曲折的经历。古时候,人们将大米浸泡三到五个小时,然后搓成米团晒干,用水煮后晒干切成片,那时叫“大米片”。
到了八十年代,人们渐渐改进了茶口粉干的工艺,要经过磨浆、炼生丸、煮丸等十多道工序,挤压成条状的粉丝,然后将粉丝自然风干就成了“粉干”。所以晒粉干时要艳阳高照,每逢雨天,粉干就会发酸。工艺的改进虽增加了产量和提升了口感,但由于当时交通堵塞,再加上方便面等外来食品充斥市场,粉干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有不少人改行了。
外婆看到粉干生意一日不如一日,不断地怂恿外公也外出打工:“老黄,死守着手艺,有啥用,日子都过不下去了,看人家……”“你这妇人,老祖宗的手艺我能丢呀?”这是外公有生以来第一次训斥外婆。听妈妈说从此日子过得再艰辛,外婆也不再说什么,因为她深知外公把这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那段时间里,茶口粉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直到21世纪,党的富民政策,各乡镇交通越来越便捷,茶口村党支部希望粉干手艺能发扬光大,就召集外公与小部分商户商议,成立了“茶口粉干协会”,任命外公为会长。外公欣然接受,但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一走马上任,外公就带领着手艺者和一些年轻人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的’生产技术,购买了先进的机器,在制作工艺和程序上不断改进,让粉干的口感日益提升。
在外公等老手艺者不懈的努力下,茶口粉干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都漂洋过海,带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渐渐的一些外出的年轻人纷纷回乡,也投入了粉干生产。现在茶口粉干不仅是馈赠亲友的礼品,还成了我们闽清县的一张名片(闽清“三宝“之一)
吃着碗里的捞粉,我希望茶口粉干永远为人们所喜爱,世世代代成为我们闽清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