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莲花,莲花县本不产莲花,何以莲花而名,难得可考。而今以“莲花”之名,劈大片土地专植莲花,建莲花公园并办莲花节,是为旅游开发和宣传之意义。其实也为“地如其名”做了一个注解。但这种刻意而为的行动我无意刻意探究。
以莲花命名的地方很多,如黄山的莲花峰、北京南部莲花池、广州番禺的莲花山、山东莱芜的莲花山、深圳的莲花山公园等等,而以莲花命名的商品更是不计其数,如莲花汽车、莲花味精、莲花卫视…。不一而足。以莲花命名的大概均因与莲有某种关联而得名,黄山的莲花峰因周围群山环绕,颇似莲花,故名;北京南部莲花池因盛夏时节荷花满塘,故名;莱芜莲花山因九峰拱围如莲,故名;广州番禺的莲花山,因峰顶上有一块酷似莲花的岩石,故名。
黄山是去过的,时间久了对莲花峰的印象有点模糊,但感觉黄山的很多峰还是像莲花瓣的。深圳的莲花山公园因近地利之便多次去,但始终没有搞清为何叫“莲花山”。因城市的建设发展,现在的莲花山形成了被城市合围之势,真可以说得上是城市中的绿洲了,也许俯视下真像漂在水面上一片大大的、绿绿的莲叶,而伫立在山顶的小平的雕像广场就像盛开的莲花吧。
人们争相以莲花来命名,除此因素外,我想莲花的美好隐喻性是一个内在的重要原因。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历代文人墨客对莲花寄予了许多美好的意境,宋朝周敦颐《爱莲说》最具代表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在苏东坡笔下的荷花是清新而妖媚的,他有一首名为《荷花媚・荷花》的词就是这样地形容地:
霞苞霓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不语,妖邪无力。
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张潮在他的《幽梦影》里也发出这样的感叹:“凡花之娇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层者,多不结实。甚实,全才难也。兼之者,其惟莲乎。”
吴绡《卜算子・咏莲》又是这样的一种境界:
谁种白莲花。秋到花开处。陶令腾腾醉欲归。香满庐山路。
莫笑出青泥。心净还如许。一片琉璃照影空。常向波中坐。
我想,如果真有一种花足以闭花羞月、沉鱼落雁的话,那必定就是莲了。
莲花在中国文化里意蕴很深,佛教以莲象征,道教何仙姑手持莲花慈济人间,儒教也甚喜爱。宋元时期理学盛行,莲花便有了君子之风。文人修身,风雅洒脱,高洁自好,不同流俗。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莲花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明艳而不俗,瑰丽而雅趣。莲之清高,莲之玉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的,莲者,出淤泥而不染,于纷争而不斗,处喧嚣而不争。宠辱不惊,毁誉不躁,独留清气于天地间。
以花的特性比拟人的品格、寄予人的理想,是中国文人的绝妙境界。陶渊明因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与统治阶级决裂而辞官故里,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躬耕自资”的生活。陶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以菊花的孤标亮节、高雅清傲、隐逸无争来象征自己的人格独立;孙中山对荷花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既不羡慕牡丹的雍容,也不钟情于桃李的娇艳,却希望中国人都能像荷花那样高尚挺立、磊落光明,也寄望新兴的中国能像荷花那样灿烂芬芳,香溢四海。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又倾倒了多少心灵。兰花色淡香清,隐逸无争,品性似莲。郑板桥视兰为君子,爱兰忠贞不渝,他在《折枝兰》诗中写道:“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又有诗云:“竹石幽兰合一家,乾坤正气此间赊。任渠霜雪连冰冻,苍翠何曾减一些”,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兰花的高雅丽质。董其昌笔下的《兰》,“绿叶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写出了诗人如兰花般的隐逸自得的文人气概。
莲花喻为“花之君子”,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心,这也说明谦谦君子是很多人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我因是莲花人,从来对“莲花”有一种亲切感,也为莲花的谦谦君子们感到荣光:和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的刘元卿因与张居正不合而回到乡间,积极从事教学活动,学术上主张回归本源,反对花里胡哨,故弄玄虚。此为谦谦君子也;元代翰林学士《莲峰记》作者滕宾称赞朱以亨“不为诡异险绝,不事崖岸圭角,不为陬隅培v态度”,是个莲花君子。其后代有个叫朱益藩的,做了光绪、宣统的老师,北大的校长。清朝覆亡,很多人跟着溥仪跑到满洲做有辱国格的事,朱就是不去,在京城里卖字为生,这也为君子行为;解放后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的甘祖昌将军解甲归田为发展家乡农业生产而鞠躬尽瘁,岂非君子乎?
并非因是莲花人既为君子,能成君子的非一般的超尘脱俗、淡泊宁静、志存高远所赐,更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一贯一生的追求。当然,“君子”不是人生目标,也不是成功的标志,她仅仅是我们人生态度和信念。
我欣赏莲花,更倾慕似莲的莲花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