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地处川中丘陵。村民们大多是单家独院地分散居住在乡村的各个角落。
我对家乡乡村公路的记忆可以用“刻骨铭心”来形容。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在家乡的邮电局开始了我的第一份工作――成为了一名临时工邮运员。
邮运员的工作就是用自行车把各种报刊、邮件、包裹等运送到邮电支局以下的各个邮政(代办)所。
那个年代有一部自行车比现在有一辆汽车还要威风。
有免费的自行车骑,又能挣钱,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哪怕工作一天的报酬只有九毛钱。
就这样我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走邮路。
每天五十二公里的路程,在现在看来并不太长。
那年夏天干旱无雨,那时的乡村公路与其说是路,到不如说只是一个路坯。很多地方还是连泥土都没有垫一点的马骨岩。太阳一晒,整个路面出奇的烫。一些垫了土的路面,风一吹便扬起一片尘土,铺天盖地的,连眼睛都睁不开。
我每天早上不到四点便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
走在路上,天上太阳晒,地上热气蒸,实在受不了,真希望天老爷能够早点下雨就好了。
可真的下雨了我才知道,原来天晴比下雨更好。
当时,每天的邮件绝大多数都是报刊杂志,还有一些用户寄回家乡的包裹。每天大概都有上百斤重。有时候绑在那二八圈的加重自行车的货架上比我人还要高。
下雨了,虽然不再像往日那么热得无法忍受,但那裹在车轮上的泥土却让自行车无法动弹。每走不到十米就要下车清理一次车轮上的泥巴。实在办法,只好将自行车和着邮件一起扛在肩上。
真是“晴天一包灰,雨天一滩泥”
在那个“晴天人骑车,雨天车骑人”的情况下,我用箩筐担过,也用背篼背过。但那毕竟是每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呀!
那味道,没有走过邮路的人是无法体验得到的!
……
八十年代的中期,我走上了管理岗位,成为了一名邮政业务管理员。
邮政业务管理员的工作就是经常下乡检查和辅导业务。
那时,家乡乡村公路的情况比七十年代有了一些改善,很多地方都改成了碎石路面。但那时的路依然是“晴天一包灰,雨天一滩泥”。别说是自行车,就是摩托车在雨天也是寸步难行。
有一天,天上下着雨,我和分管的副局长一起去一个乡邮政(代办)所检查业务。我们的偏三轮摩托车被泥巴裹住了轮胎,走不到50米就得下来清理泥巴。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决定把车放在路边的一户农家小院里,等回来时再来取。可就在这时,车轮被泥巴裹住不能动弹。当时我们一共三个人,副局长和我一起来推车,我们站在车的后面使劲向前推,驾驶员为了让我们推起来更轻松,更省力,在我们推车的同时也加大了油门开车,谁知车轮一转甩出的泥巴把我们一脸一身糊得来连鼻子眼睛都看不见了。
就是在这样的公路上,几十年来,邮政的工作人员寒来暑往,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都从不间断地为乡亲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亲人的声音和各种日常的生活用品等。
当然,由于这路的限制,邮政的服务也仅限于服务到乡镇,而在乡镇以下邮政虽然想了很多的办法,如:红领巾义务投递,社下投递员等;有时,为了让村民们能及时领取到特快专递邮件甚至还使用了广播通知的方式,都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大村民们及时领取到邮件、汇款等难题。很多时候,村民们都只有靠赶场(北方叫赶集)的机会,走上几里甚至几十里路,自己到设立在各乡镇的邮政(代办)所领取邮件。为了少走一些路,有些村民甚至还想出了打破行政区划,将邮件的地址写上离自己家近一点的外(县)乡邮政(代办)所的办法。即使这样如果遇到农忙季节,有时一份邮件甚至要一个月以上都还投递不到村民们的手中。
现在我家乡的乡村公路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泥的路面虽然不宽,但两辆车会车还是没有问题的,道路虽然弯曲,但是几孚连通了每一个村社。不管天晴下雨都会不影响车辆的行驶。现在村民们不仅家家户户都买上了摩托车,有些农户还购买了农用车跑起了运输。有些乡村甚至还出现了城市中才有的人力三轮车。村民们赶场更加方便了,当然到邮政(代办)所去领取的邮件的次数也更多了,邮件投递的时间也大大地缩短了。
乡村公路的变化也给邮政的通信服务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邮政现在又开始将原来的收寄(订)和投递报刊、包裹、信件、特快专递、汇款等被动式服务变为了主动服务,开始在各村社建立“村邮站”,并开始了“三农物资配送”、“助农取款”、“火车票”“飞机票”的配送等项服务。现在村民们可以足不出村就能够享受到邮政提供的各种优质服务了!
广大村民们如果要领取远方亲人通过邮政储蓄办理的各种汇款、存取款等,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甚至村民们要购买个什么肥料、种子、农药之类的物资,要购买一些诸如洗衣粉、肥皂、牙膏牙刷、酒水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或者出行时要购买个什么火车票、飞机票等,都不需要再跑很远的路程,在村里就可以方便地办理,然后邮政就可以将村民们所有的需求都送到家里。
乡村公路的变化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