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总结范文

《变了样》教学反思

变了样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变了样》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变了样》教学反思1

当前,不少教师以新课程理念创新课堂,艰难地走出了传统“知识课堂”的窠臼,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有不少“新课堂”与新课程的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这真是“悟得真经颇不易,只学皮毛巧成拙”。但其实它反映了教师的追求和困惑,也是新课程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莫让“发散”变“发炮”

一位教师教学《秦始皇兵马俑》(苏教版小语十二册),在总结全文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

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制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生2: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兵马俑了。

生3: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生4: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考古专家。

生5: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编者。

……

对每种答案,教师都大加赞赏,并让同学们鼓掌表扬。

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课堂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学习课程标准后,许多老师认识到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上课时,注意设计发散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是很好的。但是,上面的案例是真正的发散吗?对学生在发散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老师不需要指正吗?

真正的“发散”,首先要设置有质量的问题(即发散点)让学生思考。教学进入总结阶段,不是让学生“感谢谁”,而应该让学生“怎么认识兵马俑”。虽然这个问题涉及到怎么评价秦始皇、秦始皇制造兵马俑的目的等历史问题,但也应该让学生有大体正确的认识,才能发掘文本的人文价值,使教学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感谢谁”这种肤浅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情感体验的简单化。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发散”应及时予以评价。学生说“感谢秦始皇”,可历史上的秦始皇造兵马俑并不是为了保存文物,而是为了在他死后到了地下也具有帝王的威势,他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使百姓疲惫、民不安生,这是一种历史罪恶而不是历史功勋。这些不给学生指出来行吗?至于学生说应“感谢作者”、“感谢编者”,则更是近乎荒唐了!教师应该引的引,堵的堵,不能片面地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失掉教师的主体作用。

真正的发散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对话,提升学生的认识,通过对话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上来,引导学生体验到母语的优美和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莫让“自主”变“自流”

《东方之珠》(苏教版小语第五册)是一篇介绍香港风情的课文。有位教师这样教学:

师: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

……

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呢?你想读哪儿就读哪儿,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

(少数几个学生独立地读起来,多数同学开始“拉郎配”。笔者附近的一名学生说:“海豚表演好玩。”另一个问:“你见过海豚吗?”讨论内容与教学内容无关。还有一些同学干坐着没事干。根据学生的自由组合,教师又把学生分成“浅水湾组”、“海洋公园组”、“铜锣湾组”和“香港夜景组”进行分组讨论,并说:“你们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课堂又开始沸沸扬扬起来了……)

这种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多数学生在玩,教师却“淡化出场”的教学,就是“自主学习”吗?这种“拉郎配”就是合作吗?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如果把学生主体绝对化,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结果只能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变成了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生命发展和成长的促进者。要求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有机结合和促进,既不能让“学”围绕着“教”转,也不能让“教”围绕着“学”转。要使师生两个主体在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中奔向教学目标。

在这个动态教学过程中,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这种自主学习应在不背离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在不误解或曲解文本思想意义的前提下,让学生拥有对文本的自我解读权;在不脱离语文实践的前提下,让学生拥有学习方法的选择权。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得到回归,自主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莫让“媒体”代“文本”

上课了,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导入对《九寨沟》(苏教版小语十二册)的教学。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问:“要想深入了解九寨沟可以用什么方法?”

同学们说出了读课文、查阅课外书、上网、看影碟等方法。

“现在同学们最想干什么?”

“看影碟!”异口同声。于是老师放影碟。

学生看完后,接着用了25分钟时间交流课前从书上、网络上查到的文字、图片资料,有风土人情、地形地貌,甚至连旅行路线介绍也进了课堂。还评选出多名“信息之星”。

终于读书了。读到第三节,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给画面配音。学生不是读快就是读慢,直到第六个同学才读得图文相符,课堂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课后抽查几名学生朗读,他们连课文都读不正确。

新课程标准强调“大语文观”,强调开掘各种课程资源,提倡网络、电视、图书等进入课堂。但是,“跳出语文教语文”,是否就是跳出课本不要课本呢?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和僵化,就要放弃阅读文质兼美的课文吗?课文难道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吗?

新课程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课本还是教学的首要凭借。过多地进行非语文活动,挤占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

文本是教学之本,语文教学首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品读、体味和热爱。“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读,才能“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当然,多媒体在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形象的声音和画面,开拓学生视野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毕竟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过多让学生围绕着媒体转,势必挤占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欣赏、想象思考和体验感悟的时间,语文自身的美反被伤害了。

●莫让“对话”变“对答”

一位教师这样讲读《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小语十一册?:

师:金字塔在哪国的首都?

生:在埃及的首都。

师:金字塔怎么样?

生:金字塔“巍然屹立,傲对碧空”。

师:它是谁的坟墓?

生: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

师:为什么称为金字塔?

生:因为它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它提倡的对话包含着两层意思:(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这是西方的解释学、文学批评理论在教学领域的借用。

“对话”这一带有隐喻性的形象说法的实质是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指阅读过程中,师生脑海中固有的知识、经历、观念、信息与文本的碰撞,是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它应是一种思想境界的升华,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和美好生命的共享。具有生成新思维、新思想的特质,可上面的教学是标准所提倡的“对话”吗?“对话”就是把课文中的话语变成这种简单的一问一答吗?

对话的质量必须提高,或者开阔见闻,或者增强技能,或者提高认识,或者升华精神。比如本环节可设置“埃及法老胡夫,我要对你说”、“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表现在哪些方面”、“金字塔的建造表现了古代埃及劳动人民怎样的智慧”等问题。其次,可让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言说,这样便于学生反观自己,升华自己。比如“假如你是当初建造金字塔的一个体力劳动者,你会有什么想法”、“假如你是当初金字塔的设计者,你会怎么想”等等。这样的话题都较有深度,也能使学生有话可说。

《变了样》教学反思2

学校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巩固和深化。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基础知识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于是,我就根据这次活动的特点,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用手中的笔画家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体验现实生活。学生既感受了家乡之美,又学会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教学时我安排了家乡的变化、引发的思考、笔下的家乡几个教学环节,学生的认知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在引导学生说家乡的变化时,我又安排了学校的变化、家的变化、周围的变化几个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说起,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变了样》教学反思3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使用的教科书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老师们讲授的。而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以利用的资源。那么怎么利用好这个资源呢?我联系本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准确把握教材,根据实际调整教材。当然,这样做不是说就不要用教材了,因为教材中有很多很好的例子,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其他地方的变化,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考的范围。《我们生活的地方变了样》的教材中展示了很多照片,既有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更有人们精神面貌,物质文明的变化,在课前准备活动中,也要求学生也来找找自己家门前的变化,这样,就能对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background:#b2ec0a;">

1、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创造性”是他们最大的财富,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变了样》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找找家乡的变化,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未来生活的地方会是什么样子的?要求一提出立刻学生来劲了,有的发现学校没有休息的场所,他们想把学校修得更大,还有的想在自己家门口修个草坪和游泳池。这样学生的创造性一下被激发了起来。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能力

我们常常觉得低年级的学生太小了,往往总是想通过课堂教学多给他们一些,多教他们一些,却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最大缺点就是忽视了学生本来可以培养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大胆一些,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做,也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次在教学《我们生活的地方变了样》之前,我要求学生自己去调查、了解生活地方的变化,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没想到在课堂上交流的时候,学生的交流方式各不相同,但效果的确不错…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给学生一些机会,他们能做得很好。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的教学策略都将面临一个个新的挑战,我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我的教学中我将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目标。活动化的设计教学过程。让品德课堂真正的回归儿童的生活。引领儿童健康成长。

admin3473

Recent Posts

白露春分

✨《新婚之夜》《有人跳舞》《晚…

3月 ago

商务男装宣传口号230

商务男装宣传口号230   在…

3月 ago

自白录

刘晓庆文集”包括两本书:一本书…

3月 ago

乌镇一日游日记

乌镇一日游日记(通用21篇) …

3月 ago

做家务日记100字

做家务日记100字(通用15篇…

3月 ago

海边旅游日记

海边旅游日记(通用25篇)  …

3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