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下面是小编我为您准备的高中历史学习心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0月28-29日,在丹阳五中举行了镇江市无锡市高三历史联合研讨会,本人有幸作为扬中地区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共有三大议程:一、两市代表介绍高三一轮复习经验;二、由丹阳五中、两市代表各一名上三节研讨课;三、专家或教师代表点评研讨课并提出高三历史教学的思路与策略。现就学习观摩内容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灵魂在于“育心”,高三历史教学讲究信心和耐心。所谓信心,主要是教师须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安排和有效针对的考点讲解,让学生对本学科充满信心。所谓耐心,一是指教师潜心研究考纲考题,引领好学生复习的方向;二是强调一轮复习要讲全讲透,不炒“夹生饭”。
二、成绩的取得在于“谋智”,高三历史复习讲究方式和方法。首先,明确三轮复习攻略:一轮侧重专题,二轮侧重通史,三轮侧重查漏补缺和专项提升;一轮要全面,二轮要整合,三轮要精细。其次,恰当运用史料教学,教学中渗透多元史观。史料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重难点知识,而且,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花时间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做题能力。关于史观这个问题,束鹏芳教授认为在中国语境下,史观是宏观概念,对于高中历史,“所谓史观,无非是从某种角度阐释历史”。综合之下,本人认为在仔细分析高考真题的基础上,课堂上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多元史观;但同时也有必要引导学生养成多角度分析历史的学科意识与学习习惯。再次,重视讲练评结合,评的过程一定要做好解题方法的指导。当前有句流行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对于高三复习,学法指导应体现在每一次的习题评讲中。另外,注重联系时政热点,提炼分析,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最后,切实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三、视野的拓展在于交流,高三历史教师讲究“走出去”和“听进来”。江阴长泾中学的刘俊老师在其发言中讲到四条路,让人印象深刻且深受启发。那就是:“盯紧专家的路”、“看好别人的路”、“走好自己的路”、“让学生自己走路”。闭门造车绝对是异想天开,因此要多与外界交流,“打探消息”,将别家优秀教学经验结合本校教情学情进行融合整合,打造出一条高效的高考复习路。
最后借用江苏省天一中学陈立军老师的一段话结束本次心得撰写:三尺讲台,舞台虽小,但你我挚捧师爱,憧憬明天;一间教室,视野虽短,但你我驰骋古今中外,意韵旷美;拥有,历史人承担着责任;奉献,历史人体验着喜悦;创造,历史人感悟着成长;与历史相伴,我们享受着幸福!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2.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3.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4.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2.由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3.探究性(创新)学习:在新的课改中强调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该课程标准强调人文精神和历史感,力图以综合的视野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联系国内外不断变化的现实,整合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知识,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对新课标的理解谈谈自己的些许体会。
通过学习我清楚的认识了历史教学内容的增减与知识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即,专家们提醒把握给学生讲解时的尺度。要在新课改下备好课上好课,首先必须要不停地为自己充电。要不断更新知识,对考纲上的增减,重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建立各个章节的联系,吃透教材,选取有效的教学手段。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必须和比照旧大纲旧教材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舍弃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实施方向。我认为在聆听专家进行新课程新教材的解析之后,最好是能组织教师将本学科新旧课标与教材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列出,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学习,使我明确了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要求。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2、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得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常常了解学生得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查,随时修正。
3、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再是知识传授着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道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充分利用多种地图、图表、历史年表、文物模型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社会、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总的感受,新“课标”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科学简明、清晰客观的特点。它给我们的历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它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它值得我们细心领会,精心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