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篇1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社区诚信建设,形成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人人重诚信的良好局面,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现就开展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主题教育活动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的精髓,突出时代特征和社区特色,形成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人人重诚信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提升和谐社区整体形象,更好地服务居民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总体要求

从社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出发,以打造诚信文化为目标,以加强诚信建设为基础,以提升诚信形象为重点,以建设诚信机制为保证,教育引导教师在处理生活、工作和与他人的关系中始终做到讲正气、讲信誉、重信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信用意识强、管理制度严、服务居民好、品牌美誉度高的诚信社区。

(一)以“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建设:突出“忠诚单位、诚实敬业、诚信待人”三个方面

忠诚单位。就是对立身从业的工作单位忠心、忠诚、负责,尽心尽力,恪尽职守。具体标准为:牢固树立企业利益至高无上的观念,以单位为家,,体现岗位价值。在困难危险面前,视坚守岗位为天职,决不擅离职守。始终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维护企业利益敢于牺牲个人和局部利益。坚决不做损公肥私、内外勾结有损集体利益的事。坚决不参加有损集体形象的活动。诚实敬业。就是在从业和劳动过程中,求真务实,付出和奉献真实客观的劳动。具体标准为: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敢于负责,不违规违纪,不逃避责任,不弄虚作假,不揽功诿过,不推诿扯皮,不沽名钓誉。对组织分配的任务态度诚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对挑战性的工作潜心研究、干出成果,决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珍惜工作岗位,热爱所从事的工作,不朝三暮四,不挑肥拣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劳动,在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诚信待人。就是要立足本职岗位,真诚地对待社会,真诚对待组织,真诚对待他人,真诚对待同事。具体标准为:牢固树立正确的从业观,信守合约,坚决不做背信弃义的事、有违职业道德规范的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人与人之间注重信誉,坦诚相待。在责任面前敢于担承,在成绩面前实事求是,在失误面前勇于担责。

(二)以“爱”为核心的社会公德建设:突出“关爱他人、爱护环境、奉献社会”三个方面。 关爱他人。就是仁爱人人,对自己以外的人怀有一种善意和善良的爱心,在别人遇到困难或需要帮助的时候,力所能及地给与帮助和关爱。具体标准为:

不断加强个人修养,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扶贫助残献爱心活动,关心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每年至少帮助周围的人解决一件工作或生活中的难题,至少参加一次爱心捐助活动。

爱护环境。就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自觉搞好节能减排,维护公共绿地、公共环境不受破坏,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绿化美化活动。具体标准为:日常工作、生活注意节约能源,争做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模范;每年都积极参加植树绿化工作,确保栽活一处花草树木;每年做一件美化绿化环境的好事或对绿化美化环境有意义的事。

奉献社会。就是把奉献社会作为企业的重要责任,自觉履行企业服务社会的义务。具体标准为:坚决服从大局,在追求企业利益的同时,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作为基础,努力实现集体利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三)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建设:突出“孝敬老人、爱抚幼小、和睦邻里”三个方面。

孝敬老人。就是要首先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开始,大力倡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着力营造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的浓厚氛围。具体标准为:坚持从自身做起,自觉提高赡养父母的供养标准,关心照顾父母生活。做到每年给父母检查一次身体,每年为父母订一份报刊杂志,定期带父母洗理,定期帮父母清扫居所,定期给父母报平安,定期陪父母参加文体活动等。

爱抚幼小。就是从关爱自己的孩子入手,常怀仁慈之心、善良之心,帮助幼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楷模。具体标准为:经常关心过问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不粗暴对待孩子的过失,不在孩子面前出现不文明的现象。言语文明,生活情趣高尚,引导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和睦邻里。就是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建设良好的’邻里关系,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矿区建设。具体标准为:邻里之间要正常来往,邻里之间有困难要互帮互助。不单纯以自家为中心,不做有损邻里之间关系的事。邻里之间出现问题要相互及时沟通、正确处理。经常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每年至少做两次有益于邻里团结的事。

(四)以“贤”为核心的个人品德建设:突出“贤达高尚、豁达宽容、修身感恩”三个方面。

贤达高尚:就是从每个人的思想修养、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着手,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奠定基础。具体标准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庸俗攀比,不追风,不盲从,不求一己之利,但求共同进步,不求物质永远,但求精神常驻。

豁达宽容。就是对人、对事不以自我为中心,善于换位思考。胸怀大志,坦荡无私。具体标准为:大度得体,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光明磊落,乐观向上,永远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对社会多一些认同,对上级多一些理解,对同事多一些包容和尊重,对家人多一些谅解和体贴,对工作多一些精益求精,对事业多一些永不懈怠。

修身感恩。就是不懈追求自身的修养,常怀感念、感恩之心,树立对社会、对工作、对他人、对家庭的责任感。具体标准为:谦虚做人,谦逊做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厚积薄发。感恩父母养育,感恩师长培养,感恩同事支持,感恩组织信任,感恩他人帮助。

四、开展“四德”工程建设活动的工作要求

1、要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开展“四德”工程建设活动,切实从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进我市工作的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要建立党支部统一领导,各级组织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的组织领导机构,围绕活动主题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标准,完善措施,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2、要加强舆论引导。要充分利用安全生产网、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四德”工程建设活动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基本标准等,层层搞好动员发动,统一全体员工对“四德”工程建设意义的认识,增强参与的积极性,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有力地批评背离“四德”建设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

3、要加强实践活动。各级组织和单位要根据“四德”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有重点地组织开展活动。要侧重围绕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建设活动的开展,要侧重围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发动群众、动员群众的优势作用,研究探索推动活动深入开展的方法和途径,从教育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保证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有形有实、有花有果。

4、要突出典型引路。要善于发现并培养一批事迹突出、群众认可的先进典型,并做好对先进典型的表彰和宣传工作,努力形成争当先进、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同时,要通过开展、演讲、座谈等活动,把典型的事迹和精神挖掘透、学习深,让每名员工都能感受到身边榜样的力量。

5、要加强监督考评。根据“四德”工程建设的有关内容,分别制定“四德”工程建设考评标准,建立健全监督体系、考评档案,将“四德”工程建设的考评结果作为评比文明单位、四好班子、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五、具体做法

按照中心学校统一部署,为更好地做好此次教育活动,学校在本月当中的重大节日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的良好道德风尚,切实增强开展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主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篇2

4月14日到16日,我有幸到临沭县实验小学参加了全市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短短三天,一共听了12节课,她们设计的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手法灵活多变,教师个人的素质之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收获颇多。下面分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听课感受

一、新课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深入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12节优质课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都可以见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所有教师的个人素质都比较高,尤其是课堂语言都优美动人,充满激情。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替代了过去的单纯说教,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师者形象,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兴趣,我想,这正是新课改的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盎然生机。

二、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景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使单调枯味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

扩展到了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认识社会。12节优质课,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调查探访的活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自主学习和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习惯也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每一堂课教师都非常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一句具有亲和力的评价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激起孩子的成就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教学的实效。

五、执教的教师基本功扎实

驾驭课堂能力极强,能灵活有效的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

总之,这十二节优质课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时,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其特点,实施有效的策略,相信我们学习了《品德与社会》新教材教学理念并且通过这次《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的活动之后,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学习的平台,感谢执教老师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我们的教学水平!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篇3

品社课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上起来就会相对轻松很多。而品社课也成为拓展学生思维、知识、兴趣的重要课堂。除了完成课本中的教学任务外,我也会结合时事,如神七的发射等,及时地向学生作介绍,学生也很喜欢听,也很认真地听。

在讲家乡的时候,我有时也给学生讲讲自己旅游的.城市的风土人情和趣事。但我发现,品社课上我讲的多,学生总是处于听的位置,我觉得这样不好,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这样才真正锻炼了学生,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听我讲而了解多一些事。

此外,既然品社课可以上得灵活一些,那就应该丰富一下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多形式的教学,如分组、进行比赛等。轻松之余又有收获。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篇4

为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 目标要求

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四德工程”活动。不断加强我院师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在全局树一批道德模范,从而带动社会形成公平正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文明风尚。

二、重点工作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利用多种形式,在全学院开展“四德”工程建设集中宣传教育活动。

1、加大宣传着力营造活动氛围

利用公开栏深入宣传“四德”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具体内容和标准要求,大力营造“四德”工程建设的环境。

2、多形式、分层次加强教育培训

准确把握教育内容。深入挖掘“爱”、“诚”、“孝”、“仁”的内涵。爱德教育要突出“关爱他人、爱护环境、奉献社会”的主题;诚德教育要突出“诚实守信”的主题;孝德教育要突出“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的主题;仁德教育要突出“知荣辱、懂感恩、尽责任”的主题。广泛开展教育培训,采取专题培训集中教育,尤其是针对干部职工的

教育,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将“四德”的内涵传达到全局。

(二)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爱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学院开展“关爱他人、爱护环境、奉献社会”的主题活动。每个月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全学院环境的综合整治,每半年组织干部职工对贫困家庭、贫困老人、残疾人进行适当的帮助。 诚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学院开展“怀感恩心,做诚信人”主题活动。要求每个干部职工都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揽功诿过。在与人的’交往中。诚实守信,真诚对待社会、组织、他人。在工作中。推广文明用语、规范用语。完善职业道德规范,塑造文明形象。

孝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学院深入开展“我向父母献孝心”家庭实践活动。关心照顾父母健康,每年带父母检查一次身体,每季度给父母清扫一次居所,每月与父母吃一次团圆饭、每周看望父母一次,让老人真切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仁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局开展“五不让”活动。不让工作在我这里延误、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群众在我这里冷落、不让歪风邪气在我这里产生、不让政府形象在我这里受损。教育引导干部处理好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加强内部团结,凝聚发展合力。

(三)倡树“四德”工程建设先进典型。

深入挖掘“四德”典型事迹,在全学院树一批先进典型。每年都要定期推选出爱德、诚德、孝德、仁德五个方面的人选,在学院公开栏上张贴、宣传。

(四)建立严格的奖惩激励机制。

将“四德”工程建设工作纳入年终的评先选优工作体系中。典型事迹突出的个人在年终考核上,给予表彰奖励。

三、 活动计划

(一) 组织发动阶段 xx年3月至5月。按照学院里的活动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详细制定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下发计划方案。广泛宣传“四德”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工作内容和任务目标,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 教育实践阶段。

xx年6月至11月。要把“四德工程”贯穿于全学院工作的每个环节,以“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重点,提高干部职工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顾全大局的工作思路,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道德素质和工作能力水平的双提高。以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为抓手,鼓励职工广泛参与助危扶困,释放自身能量,关爱老人,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建设和谐环境。

四、 检查提高阶段

xx年12月至xx年2月.各科室、教研室要认真对照责任分工和目标要求,组织好各项任务落实,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好的做法。

五、工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四德”工程建设工作在 “四德工程”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院的部署要求展开工作,各科室、教研室要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加强责任落实。各科室、教研室要根据方案要求,明确目标,选准突破口,推出自己的典型,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加强工作督导。“四德”工程活动办公室要加强调度,对工作不力、行动缓慢、敷衍了事的科室及个人要通报批评。 德育办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篇5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理解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课程的精髓。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二、课程素材来源于儿童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取向。作为小学的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它是受到老师和学生们欢迎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受教育历程本身就是生活”。以往我们忽视了生活,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同时也忽视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次课改注重了儿童们在与老师、同伴、课程教材、教育环境等等中的相互作用。课程是从生活出发,让儿童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标准和教材设计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

三、过程性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的要求也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根据教学内容分别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以及家长评价等评价方法。

2、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和小组个人的评价。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交流与分享的竞赛活动。各小组分别从了解服饰、饮食、居住、婚俗、节日、礼仪、禁忌等方面选一项内容接受任务。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评价各组交流展示的情况、小组合作的情况、以及各组倾听的质量等等。各组也会制定评价组员的一些标准。评价学生在组内学习的态度、对小组的贡献、与人合作的情况等。通过分享交流竞赛,指出各小组需要努力的方向,并根据各组的不同表现,分别评出最佳发言人、最佳编辑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听众奖等。

新课程重视和关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道德。改变了以往所形成的对待自然的奴役、征服的态度。长期以来人类都是以我为中心,竞然提出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错误口号。由于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才开始清醒起来,形成了对待自然的新的伦理道德,那就是关爱自然,保护生态,呵护地球。新课程认为,以上这些都是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新一代形成的新的伦理道德观。这些伦理道德都是更具有人性魅力的,它们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合作,相互之间的融合与协调,它们更符合人的求善求美之本性。新课程倡导这些更富有人性美的道德,它也必然具有了更加迷人的魅力!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篇6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品德与社会课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提高道德认识。通过教学我感受如下:

第一,品德与社会的外延广泛,教师备课时需要找许多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学生特别喜欢听一些与课本中联系密切的小故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

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来学习。如小组讨论交流,游戏活动等,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同时深刻理解课本知识。

第三,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在课前我会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来交流,课后再做拓展的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自己本期研究的对象。这样,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兴趣浓,教学效果好。

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给学生展

现更大的更丰富的世界,要教好这一门课程,任重而又道远。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篇7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 延伸课堂还要请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往访问,往调查,应用所学知识往分析社会现象,展看未来的世界,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真理,并从中熟悉社会,取得成功的愉悦感,使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生命流程当中。这样才能立足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毕生发展。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本,每课都是几幅图配几句话。假如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够上完。假如是从知识与能力、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重视学生品德素养的进步。上好一节课很难。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入的感遭到作为一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愈来愈需要丰富的知识。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应用教材上的内容,发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干知识和内容,另外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公道利用相干的社会资源。如备课时一定搜集网上或学生预先实际中的一些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间隔,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无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绩只是一方面,德行才是更为重要的`。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为社会主义社会做出贡献。新的思想品德课标还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通过学生的道德践行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有助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还突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公民责任等教育,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和评价。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在改变着学生,也在改变着教师,使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学习观上,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材观上,教师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来教,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在教学观上,教学是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体验与交流。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不仅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篇8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扮演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家的收支本》一课,通过丹丹和妈妈逛商场吵着买芭比娃娃的一段情景,由学生来扮演妈妈和丹丹。让学生演了后评,

第1页评了再演。通过母女间的对话,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量入为出”,进而引发学生去了解家庭中的收支情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家庭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生活必须量入为出,合理消费。树立科学的理财意识,不能盲目消费,学会正确使用自己的零花钱,做到勤俭节约。

再如教学《多为他们想想》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模拟残疾人的生活方式:蒙上眼睛写字;用手比划与人交流;捂住耳朵听人讲话等。通过这些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深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从而明发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

二、合作辩论

体悟明理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第2页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告别不良生活习惯》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知行结合体悟内涵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为我们服务的人》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

第3页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谁知盘中餐》后我安排了课外小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农业科技园,通过参观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的农民一年四季辛勤的耕种水稻的过程,从而体会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了解到农业生产的新成就。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四、换位体验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谁知盘中餐》一课中,让学生模仿农民插秧的姿势,弯腰插秧,直至有累的感觉,并记下开始到结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中体验农民一整天不停地插秧的艰辛。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篇9

XX年8月27、28、29三天,我们实验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品德与生活》新课标,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过程中,我也收获颇多,倍受鼓舞。下面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和一些感悟。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最大的改革是把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培养目标切切实实地放在儿童的生活中去培养。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发展性战略计划;真正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我们翻开《品德与社会》这本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只是没有生活的空谈,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思想跟行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唯有如此,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品德与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品德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观察生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信息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教育。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我们的老师一定能够更新理念,正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上好每一节课,以实际行动践行品德回归生活这一理念。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学习观上,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材观上,教师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来教,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在教学观上,教学是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体验与交流。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不仅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更懂得珍惜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引发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突出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新学期,我将不断加强自我反思,加强与其他同行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研讨。站在一个真正的品德课程教育者的高度教我的学生,与学生共享品德课自身的魅力。

XX年8月31日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篇10

经过一年《品德与社会》执教实践过程,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本,每一课都是几幅图配几句话。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上好一节课很难。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预先实际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了,可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够把这种联系体现在实处。有的担心生活太大,无处着手;有的考虑学生的接触有限,难以体验;还有的顾虑生活太随意,难得控制,会导致课堂学习一团糟……凡凡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难道走进生活,开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难吗?在教学《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残疾人需要大家的关爱,我设计真实的社会情境,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真正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生活体验,胜过了教师多少空泛的讲解,可见生活对于德育知识的教学是何其重要,而联系生活组织教学又是多么的简单。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

延伸课堂还要求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的世界,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并从中认识社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使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这样才能立足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终生发展。例如《货比三家》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调查某种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价格,再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知道同样的商品,价格可能不一样,影响价格的因素制约着商品的价格。如果不延伸课堂,不亲自比较,光靠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理解这些道理。

总之,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品德与社会》是提高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实践,了解社会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整理、归纳、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获取知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篇11

九月十三日,我无比荣幸地来到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参加了小学品德学科的“国培计划”的培训。通过培训,我深深地被专家教授们的精辟见解所折服,也被来自宜宾市各区县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所感染。虽是秋天,我们却如沐春风,十五天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所学总结如下:

此次培训,专家引领我们走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源头活水,让我们走出老式教育的误区。此次培训,内容广泛,图文并茂。每个模块都有许多优秀教师进行讲解,学习了做一名智慧型的老师,比较了中西方的德育教育,感悟了品德课教学的新理念,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技能。这次培训,给我思想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让我懂得要以“情”为纽带,让感情走进课堂,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与学生互动,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成长,教师要充分挖掘品德课的课程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唤起孩子成长的渴望,给孩子一个梦想的天空。

培训中,我们还学习了品德课的备课、上课,评课技能,互动研讨在借班演练中的得失,观摩了郭老师的品德优质课。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教师这个行业,以至于对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终身学习。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一是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同时加强必备知识的学习,如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使自己更好的解读教材,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加合理的选择合适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二是向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教师,甚至是学生学习,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可以少走弯路,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通过此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用所学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并努力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感谢国培!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篇12

今年有幸成为思品工作室的一员,为了在教学中能不断以课标的要求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呈现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全体工作室成员学习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通过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我明白了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2、开放性。

3、活动性。

其中“活动性”提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践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知道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某一次班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应该积极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反对过去那种程式化、教条化的做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变通,既讲原则又不失灵活,既注重规范又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新教材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在呈现方式的设计上,均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生成一种开放的教学运行环境,在开放中搞活。品德与社会课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心理因素,激发学习兴趣的课程价值。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到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课程。教育不应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制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学生应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地学习,主动地体验和感受,这样,教学与过程才能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

总之,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感觉自己心里更有底气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把新课标中学到的新知识,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乐于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

延伸课堂还要求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的世界,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并从中认识社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使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这样才能立足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终生发展。例如《货比三家》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调查某种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价格,再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知道同样的商品,价格可能不一样,影响价格的因素制约着商品的价格。如果不延伸课堂,不亲自比较,光靠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理解这些道理。

总之,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品德与社会》是提高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实践,了解社会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整理、归纳、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获取知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篇13

在我教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有了一点心得体会。

1、新课标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故事和名言,在课堂上要注重用教材上的故事启迪学生,用优美生动的名言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还应用同龄人的故事当镜子启发学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正确认识自我。

2、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大量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自我表达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督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努力达到相关要求。

3、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教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事物发展的`过程及规律,更清楚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4、课后应安排一些与现实结合密切的作业,学以致用。

admin3473

Share
Published by
admin3473

Recent Posts

白露春分

✨《新婚之夜》《有人跳舞》《晚…

3月 ago

商务男装宣传口号230

商务男装宣传口号230   在…

3月 ago

自白录

刘晓庆文集”包括两本书:一本书…

3月 ago

乌镇一日游日记

乌镇一日游日记(通用21篇) …

3月 ago

做家务日记100字

做家务日记100字(通用15篇…

3月 ago

海边旅游日记

海边旅游日记(通用25篇)  …

3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