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有罪福业,若人已
2、【天天禅语】爱惜生命是本分,尊重互爱是福分。
3、欢喜时不多言,生气时不迁怒,是为生活的密行。
4、【自然禅法】 参禅何须山和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5、【天天禅语】爱心不分远近,慈悲没有敌对与亲爱。
6、见他受苦,如己无异。《优婆塞戒经》卷二,发愿品
7、好米也要放到锅里才能成饭,好人必须到净土才能成佛。
8、所以说,慈悲柔和可消除人心的黑暗,引发智慧的光明。
9、无住无心。禅是何物,不知其形。禅是空门,全显真实。
10、即使对这个世界没有过于乐观的理由,但也不必过于悲观。
11、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12、【佛心禅语】 思路清楚就会聪明,情欲深重就会思维迟钝。
13、不可虐待劳工,不可剥削劳力,应该给予劳力公平合理的待遇。
14、工作即修行:“法”如筏,筏是渡河的工具;法是修行的方法。
15、为善如汲井水,即使汲取再多,仍会不绝地涌出,怕的是不掘井。
16、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业报差别经》
17、【天天禅语】懂得生活礼仪,就懂得爱自己;自爱的人,才会爱人。
18、自造福田,自得福缘。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19、谁能知死时,所趣从何道?譬如风中灯,不知灭时节。《坐禅三昧经》
20、【一句禅语一种人生】改变自己、净化自己,才能改变别人、净化别人。
21、【天天禅语】人生是否有价值,不在于他人眼光,而在于善用生命良能。
22、将自己修炼成一道风景,当你身边的他和外人都欣赏你时,你便成功了。
23、尽管打错字难免,那是水平不够;尽量不故意写错别字,那是敬畏文字。
24、不论球场内还是球场外,既要有一脚破门的精彩,也要有-无所获的承担。
25、【天天禅语】能放下身段,弯下腰做资源回收,是真正的去我相、灭我执。
26、形貌端正,非为端正。唯心行端正,人所爱敬,是为端正。《佛说玉耶女经》
27、修行一定要经得起磨练,将混乱的心磨练成静心,使自己在动的境界中不动心。
28、占便宜的事让给别人,吃亏的事自己承当,乃上人之象征。宋岗波巴《宝鬘集》
29、所有善根,为求佛智,施与众生,是名檀波罗蜜。《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30、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
31、因此,人们寄希望于修行,希望在修行中得到解脱,而佛教的解脱之道就是灭苦之道。
32、【佛心禅语】 不可忽视学习,同时不要只学表面、学形式,而忽略了学习的内在神韵。
33、【佛心禅语】 诽谤之言,不攻自破 若心污浊,则行为污浊;行为污浊,就不能避免其痛苦。
34、得生不得生,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明)澫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35、所谓众生者,众因缘和合而生。众生之间互为存在的前提,真正个体、独立的生命是不存在的。
36、【佛心禅语】 山中行携篮,采蕨称幽情。牧童唱罢胡家曲,子规枝上一声声。一《法演禅师语录》
37、【佛心禅语】 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白居易
38、学佛的人不能有这种见解,我们一定要超脱人与事,对彼此之间不同的观念及习惯,要超然地对待。
39、见闻虽然深广,而身心却流入凡俗,这就像医生自染恶疾,真乃颠倒的行为。(宋)冈波巴《宝鬘集》
40、觉悟人生是智慧解脱,奉献人生是慈悲关怀。二者的融合无间就是菩萨的人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41、【佛心禅语】 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莫据目前。——《云门文偃禅师》
42、佛教所说的破除执著,照见五蕴皆空,不是要去消灭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是要改变我们主观世界的观念。
43、止修罗战,断烦恼诤,灭怖死心,发降魔愿,兴立正法须弥山王,承办众生一切事业。“四十华严”卷七
44、要在做事业中落实佛法,把事业当成佛事来做。把做好事业看作是修行,也就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45、【佛心禅语】 空门有路人皆到,到者方知滋味长。心地不生闲草木,自然身放白毫光。一《法演禅师语录》
46、【一句禅语一种人生】世界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宗教,唯有慈悲和空性双运的见地,才是我所追求的解脱大道。
47、学者须先打破自欺一关,始有商量处;须灼然见得自己满身过失,工夫始有着手处。(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48、【佛心禅语】 觅心无处更何安?嚼碎通红铁一团。纵使眼开张意气,争如不受老胡谩。——《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49、学问会扼杀人的灵性,使人走上不归路,不论是世间学问,还是佛门学问。只可信仰驾驭学问,不可学问脱离信仰。
50、背匣牵马老仆驻足转身,深深望了眼徐凤年,喊了声两人的共同口头禅风紧扯呼,然后滑稽可爱又傻乎乎地跑路了。
51、在忙碌中找到成就感,忙出价值,粉壁朱门事甚繁,高墙大户内如山:莫言山林无休士,人若无心处处闲。——唐·龙矛
52、贫中之贫的人,不仅物资、知识贫乏,见识也窄浅;更有既贫且病者,心态孤僻,常觉得自己被人遗弃……我们应设法给予
53、【佛学人生感悟经典语录】将自己的最低需求作为贫富分界线,人就容易知足,将别人的状况作为贫富分界线,则永不知足。
54、可做的事情很多,能做的事情有限;可说的话很多,能说的话有限。可做的事不一定有机会去做,可说的话不一定有机会说出。
55、观念决定行为,掌握了清净的观念,才有清净的行为。而清净的观念来自于学习和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认知。
56、【佛心禅语】 有情在所难免,有情,世间才有爱,才有博大的慈悲,可是情过重就会令人丧失冷静和理智,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57、当人心迷失了方向,不妨静下心来,看看禅语,使慌乱的心渐渐平息,为上道……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
58、一者布施,二者爱语,三者利行,四者同事。善男子,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萨皆应修学。《心地观经》卷七,功德庄严品
59、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四十二章经》
60、所有的人都受死神控制,所有的人归宿都是死亡。你不知道来路和去路,也看不见两者的尽头,悲伤也徒然。《经集》第三品,第八章《箭经》
61、佛家禅语:修行不仅仅仅要有诚心,更要有恒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时刻如是,平时不好讲那么多话,舌尖顶上颚,有口小时咽下,那是甘露水。
62、手心向下(施舍)比手心向上(乞求)的人,受人尊敬,“施比受有福”,施者的境界,比受者更宽大;施者所获得的快乐,比受者更丰富。唯有
63、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大小,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
64、【佛学大师经典语录】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自宽自解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佛日:此事不远不关他人,正是我身自作自受。——《佛说佛名经》
65、人都有生老病死,有身体就有病痛。佛陀曾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既知有病,就应遵从良医的诊断治疗,免除身体苦患。
66、在佛教里有一种修行叫“禁语”,也就是不说话。不说话不是不会说话,是让修行的人沉默。可是逐渐练习禁语修行后,发觉从宁静中所体验的境界不一样。
67、在修行的过程中,翻来覆去的拉锯战就是精进与懈怠在战斗,就是道心与偷心在战斗。什么叫偷心呢?苟懒偷安之心就是偷心,一切贪图便宜之心就是偷心。
68、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知集无和合,是名集圣谛。于毕竟灭法中,知无生无灭,是名灭圣谛。于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谛。《思益经》卷一
69、【佛心禅语】 远烟别浦,行行之鸥鹭争飞;绝壁危峦,处处之猿猱竞啸。又见渔人举棒,樵子讴歌,数声羌笛牧童戏。一片征帆孤客梦。——《法演禅师语录》
70、人是一个矛盾体,在寂寞中他向往人群,在人群中他向往孤独。他想得到,又害怕失去;他想放弃又渴望拥有。他希望自己是永远的醒者,却不愿错过梦的精彩。
71、利众不以为烦。有道德修养的人,他是乐愿为大众服务,分担众生的苦难,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心甘情愿为众生做马牛,绝不会因利众而烦恼,视工作为麻烦。
72、迫害不以为意。有道德修养的人,当其遭遇伤害与逼迫时,他能够不去介意;甚至好像一个充满气的皮球,你打它一下,它跳得更高,你愈迫害它,它愈是坚强。
73、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杂阿含经》卷十,第255经
74、当观色无常,……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杂阿含经》卷一,第1经
75、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说世界人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秽世界即是净世界,净世界即是秽世界。《华严经》卷十七,初发心功德品
76、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77、拥有并不一定都是好事,不论是感情,还是美好的事物,保持距离去欣赏,也许更能够看得周全、看得清楚。远远地欣赏,是一种知足,是一种远见,更是一种温暖平和的慈悲心。
78、或许,人生随意似花落,我们只需,随着心的感觉,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去追找自己想要追找的梦。守着淡淡烟火,我喜欢让日子沾染些许禅意,生活可以姹紫嫣红,也可以静如流水。
79、有一位心结重重的人,心念只在想着别人辜负了他,他付出发谊金钱来帮助别人,却遭到被倒钱(借钱不还。——编者注)的命运,心中充满了埋怨与嗔恨,所以想要到法院去控告对方。
80、艰难不以为苦。人生难免会遭遇一些挫折、艰难与困苦,有道德修养的入,他面对艰难困苦,不但不以为苦,反而会视为考验自己的试金石,会更加精进以期超越,力求升华情操化解苦难。
81、【天天禅语】世上唯一能给我们带来长久快乐的事,就是内在的修行,而不是外在的物质。无论高官厚禄,还是家财万贯,都无法保持永恒长久的快乐。这就是我们追求精神解脱的充分理由。
82、尽偏中者,大小学人有于断常偏病,则不成中,偏病若尽,则名为中。本对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为出处众生,强名为中,谓绝待中。(隋)吉藏《三论玄义》卷下
83、我们无论什么也不能贪,要知足,要能忍,但这个无上妙法,人人都把它忽略了。不争、不贪就能福寿无边,你要是争、贪、搅、扰,就罪孽不少,要想出离三界,也是无有是处的。一宣化上人
84、一个人要先点亮自己的心光,才能引发别人的心光。人要真诚苦干才能领导别人,而非光靠能干。待人要以宽大的心胸去接纳、包容——发广大心,普爱一切众生,使周遭都笼罩在大爱的氛围中。
85、【佛心禅语】 而这布施就犹如沟渠河道一般,能将心灵世界贪毒的洪流疏导至仁爱慈悲 的大海。而这份布施亦如同一粒粒种子,种下去的时候是种子,但是在四 方开花散叶之后,收获到的却是累累的硕果。
86、究竟常乐。人生自来苦乐参半,更因世间一切无常,所以苦并不足畏,乐也不足喜;好乐恶苦是众生的本性,然而世俗之乐,无论是属于感官的外乐,或是属于精神的内乐,都不是究竟常乐,甚至反而引致人们堕落沉沦。
87、这世上所有爱与恨都是自己感召而来,我们找到怎样的爱人,得到几分爱,都是我们内心的写照。当我们抛开那些俗世的想法,抛开外在的条件净化我们的身心时,身上的场态阳多阴少,便能轻易感召与我们匹配的真诚伴侣。
88、【佛理经典】若人寿百岁,远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禅。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若人寿百岁,懈怠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进。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惟佛法要。
89、【佛心禅语】 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穿衣自己暖,自己喝药自己好。同样的,自己的因果要自己了,才能出离轮回;自己的罪业要自己消,才能超越三界;自己的烦恼要自己断,才能获得解脱;自己的佛性要自己悟,才能成就佛果。
90、【佛心禅语】 平常心藏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只是一些人的平常心被心中的“迷 雾”所遮挡,无法见“光”而已。那些有积极人生、快意生活的人,总能 将这颗本性的平常心挖掘出来,认真体会,好好感悟,故而他们生活得无 忧无虑。
91、在生活中,许多人过于强调,而不强调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发表言论不要紧,总该注意影响。说别的话还不要紧,一旦话语触及他人的名誉、利益、尊严,那就要特别小心了,俗话说,“蚊子遭扇打,只因嘴伤人”,伤了人,弄不好会遭报应的。
92、少欲,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知足,才是人生最大的富裕;爱心,才是人生最好的良伴;智慧,才是人生最好的明灯。幸福和快乐不存在于外境,而来源于内心的宝藏。如果你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不要向外寻求,应当从内心中发挥和挖掘。
93、【佛心禅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都有自身的优缺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代诗人卢梅坡借梅雪之争,告诫众生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是自然之理,不必过于执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才得洒脱。
94、【佛心禅语】 学佛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观察自己的缺点,修行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修正自己的不足。学了众多佛教理论知识,却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那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修了多年的参禅持咒,却没有修正自己的不足,那我们修行的意义在哪里?
95、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禅定无烦恼,心如莲花开。很多时候,我们视为刻骨铭心的记忆,而别人却早已忘记,与其纠结于心,不如看淡,看轻。平凡是一种清淡得让自己陶醉的人生。生命即使没有轰轰烈烈也无后人之仰慕,却无不让人感到一种生存的神圣与尊严。
96、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他人提出不切实际的预期,终归会失望。你可以选择上乘根器的人并提出较高的要求,可以选择下乘根器的人并提出适中的要求,但不能为了让下乘根器的人变成上乘根器的人而提出过分的要求,否则,对方达不到要求,不能怪对方,只能怪自己。
97、【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要意业清净,须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何理解?古德说:风吹翠竹,风过而不留其声;雁渡寒潭,雁过而不留其影。行佛法,就是如此,该做的就做,做了之后忘得干干净净,心中不留一点痕迹,这样才能做到意业清净。谓空得越多,得就越多,不空不得,越空越得。
98、【佛心禅语】 原则:水虽然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但却不会变成器皿,不会改变水自身的本质。同样的道理,修证道德的人能恒顺一切众生,但绝不会改变自己的原则;无论水处于任何形态:固体、气体或液体,水的本质绝不会被改变,同样的,无论我们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永远不变的是佛法的真理。
99、【最有禅意的句子】贪者追逐名利,导致堕入饿鬼;行者少欲知足,生起出离之心,超越三界轮回,获得解脱自在。嗔者害人害己,导致堕入地狱;行者自利利他,圆满菩提之心,普度有情众生,成就色身佛果。痴者取舍颠倒,导致堕入畜牲;行者证得空性,圆满法界智慧,远离一切戏论,成就法身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