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1、和则常安。《法句经》卷下,述佛品

2、王欲理人,先自理身。四十华严卷十

3、己不被训,焉能训彼?《出曜经》卷二十一

4、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楞伽经》卷一

5、不好责彼,务自省身。《法句经》卷上,双要品

6、先学自正,然后正人。《法句经》卷上,爱身品

7、善和诤讼,言必饶益。《维摩经》卷上,佛国品

8、常以慈心教化天下。《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

9、广度众生,犹如桥梁。《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10、庄严国界,饶益有情。《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

11、先以欲钩牵,后令人佛道。《维摩经》卷中,佛道品

12、能护众生,即护佛慧命。(明)憨山《示玄津壑公》

13、见他受苦,如己无异。《优婆塞戒经》卷二,发愿品

14、击于正法鼓,觉悟十方刹。《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

15、善弘道者,要在变通。(宋)湛堂禅师(《禅林宝训》)

16、拔邪见刺,破疑惑山,令诸众生悟心实性。四十华严卷六

17、雷音遍众刹,演法深如海。《华严经》卷六,如来现相品

18、善和斗诤,专生欢喜。《大宝积经》卷九十三,善臂菩萨会

19、庄严国土具行众善,净诸世界。《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20、严净一切世界尽,我愿乃尽。《华严经》卷六十四,入法界品

21、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五,教授教诫品

22、于众生田中,下佛种子,发菩提芽。《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23、发无畏心,摧破一切外道邪论。《华严经》卷五十四,离世间品

24、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维摩经》卷中,问疾品

25、只有以身作则,方能教化别人。南传《佛教格言&人品第一》

26、但见众生清净胜德,而不见彼有诸愆犯。《大宝积经》卷四十一

27、大众团结,万事都兴盛进步。南传《佛教格言&齐心品第三十》

28、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楞严经》卷六

29、要用善的方法,去战胜不善的人。南传《佛教格言&胜利品第八》

30、以何义故名为菩萨?能常觉悟众生心故。《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

31、如雁将群,避罗高翔,明人导世,度脱邪众。《法句经》卷上,世俗品

32、教化众生云何菩萨净佛国土?净众生故。《摩诃般若经》卷六,发趣品

33、自未成熟,能成熟他,无有是处。《大宝积经》卷九十一,发胜志乐会

34、非器众生,说其深法,是菩萨谬。《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35、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花树,三者叶树。《毗尼母经》

36、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37、只要内心净化,当下就是佛国净土。(当代)星云《佛光教科书-佛光学》

38、在家菩萨能多度人,出家菩萨则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二,自利利他品

39、如有情世间、器世间未净,修治成清净,庄严佛刹行。《大般若现证庄严论》

40、菩萨先除五趣众生愚痴,令住智慧,此则名为菩萨出家。《金光上胜毗尼经》

41、不以四摄摄取众生而调伏之,不知众生上中下根,足名魔业。《大集经》卷十一

42、应勤修常不轻心,谓于诸众生了性平等,不于贫下生轻贱故。四十华严卷三十一

43、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维摩经》卷上,佛国品

44、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维摩经》卷中,佛道品

45、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十不善品

46、应勤修守护正法,谓种种妙法为人诽谤,以理摧伏,显胜义故。四十华严卷三十一

47、应其等心,于一切众生亦等心与语,无有偏党。……于一切众生中下意,亦

48、以三事教化:一者神通,二者知他心,三者说法。《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六,六喻品

49、无量诸众生,悉发菩提心,彼心令刹海,住劫恒清净。《华严经》卷七,世界成就品

50、一一微尘中,无量劫修行,彼人乃能得,庄严诸佛刹。《华严经》卷十一,毗卢遮那品

51、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维摩经》卷上,佛国品

52、修治最胜行,严净诸刹海。修行无量行,严净诸刹海。《华严经》卷十一,毗卢遮那品

53、宁受恶戒一日中断无量命根,终不养蓄弊恶弟子不能调伏。《优婆塞戒经》卷三,摄取品

54、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大乘密严经》阿赖耶微密品第八

55、譬如鸟无翅不能高翔,菩萨无神通不能随意教化众生。《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九,必定品

56、不传说,斗彼此;导愚冥,护正法;劝进人,使求佛。终无能,别离者。《佛说须摩提经》

57、为大导师,引诸众生人佛法门;为将,善能守护一切智城。《华严经》卷六十八,入法界品

58、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无有是处。《优婆塞戒经》卷二,自利利他品

59、若人自不善,不能令人善;若不自寂灭,安能令人寂?(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

60、若见恶不遮,非法便滋长,遂令王国内,奸诈日增多。《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八,王法正论品

61、心净则土净,度人先度己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经》卷上,佛国品

62、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管好自己;最坏的领导,就是自己言行不一。(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63、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说群党。《中阿含缢》卷三十六,《象迹喻经》

64、一切机缘悉观察,先护彼意令无诤。普示众生安隐处,此方便者所行道。《华严经》卷二十,十行品

65、止修罗战,断烦恼诤,灭怖死心,发降魔愿,兴立正法须弥山王,承办众生一切事业。四十华严卷七

66、对狡猾者要狡猾,对老实人要老实,对动摇者要坚定。这是过去的遗训。(宋)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67、毗卢以普贤为身,普贤以众生为身。若以众生为心,是为荷担如来正法矣。(明)憨山《示玄津壑公》

68、菩萨摩诃萨不净佛国土,不成就众生,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六,毕定品

69、十方佛刹无有量,悉具无量大庄严,如是庄严不可思,尽以庄严一国土。《华严经》卷三十三,十回向品

70、无边国土一一中,悉人修行经劫海,以诸愿力能圆满,普贤菩萨一切行。《华严经》卷十一,毗卢遮那品

71、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72、身不证法升高座,死人阿鼻大地狱。身证不了尚生疑,何况不证盲心说!(陈)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73、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梵网经》卷下

74、净土因缘有三事:一菩萨功德;二众生;三众生功德。三因既净,则得净土。(东晋)鸠摩罗什《注维摩经》卷一

75、在家出家共相习近,同喜同忧,同乐同苦,凡所为作,悉皆共同,是名习近相赞叹。《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1经

76、教化众生是菩萨园林,不疲倦故。……一切魔宫殿是菩萨园林,降伏彼众故。《华严经》卷五十四,十地品

77、以种种方便调御众生,决其诤讼,抚其孤弱,恤其茕独,遂其胜行。皆令永断十不善业,正修十善。四十华严卷十一

78、别说谁是我的敌人,别说谁对我不友好,不友好也不要声张,一声张就造成裂痕。(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79、四摄布施及爱语,或有行利者,同利诸行生;各随其所应,以此摄世间,犹车因釭运。《杂阿含经》卷二十六,第669经

80、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佛说八大人觉经》

81、若有菩萨行于爱染,为化爱染诸众生故,而亦不共是爱染住,名菩萨久行。《大宝积经》卷二十六,法界体性无分别会

82、以是正法因缘,以慈心、悲心、哀愍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为人说,是名清净说法。《杂阿含经》卷四十一,第1136经

83、犹如有人自己没溺,复欲度人者,终无此理。己未灭度,欲使他人灭度者,此事不然。《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三,善恶品

84、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85、住三解脱不入正位,随众生欲严净佛土,于刹那顷,速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宝积经》卷八十三,无尽藏菩萨会

86、人间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民国)太虚《怎样建设人间佛教》

87、以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安立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于六波罗蜜多。《大般若经》卷四十九,大乘铠品

88、自离疑悔,亦令他人永离疑悔;自得净信,亦令他得不坏净信;自住正法,亦令众生安住正法。《华严经》卷三十二,十回向品

89、设满世间一切众生,悉不知恩,菩萨于彼,初无嫌恨,不生一念求反报心,但欲灭其无量苦恼。《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90、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实则一室之中,妇稚臧获,其长处皆有己所不及者,无在不可取为师资也。(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91、纵能悟彻法界,若不学善财修习普贤大行,终是不免堕落空见外道,可不惧哉!(明)憨山《梦游集》卷五,《示段幻然给谏请益》

92、调护他人,正调护自己处。调伏得自己一分习气,方调伏得他人一分习气。视人犹己,舍己从人。(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五之一

93、或称扬彼德,开善举之门,或赞叹其名,发荐贤之路。成人之美,助发勇心,喜他之乐,同兴好事。(五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四

94、比丘们,去吧!为了芸芸众生的幸福和善益,为了人天的幸福和善益,出于对世界众生的悲悯之故,去弘法吧!南传《律部&大品》

95、为欲成熟一众生故,修一切刹极微尘数波罗蜜门,成就圆满如来一力。如是次第,为一切众生成就如来一切智力,心无疲厌。四十华严卷四

96、一者布施,二者爱语,三者利行,四者同事。善男子,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萨皆应修学。《心地观经》卷七,功德庄严品

97、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98、我应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报。众生有恶,悉能容受。终不以此,而舍誓愿。不以一众生恶故,舍一切众生。《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99、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忧戾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维摩经》卷下,香积佛品

100、净佛世界者,有二种净:一者菩萨自净其身,二者净众生心令行清净道。以彼我因缘清净故,随所愿得清净世界。(古印度)《大智度论》卷五十

101、欲行所得之道而利于人,先须克己惠物,下心于一切,然后视金帛如粪土,则四众尊而归之矣。(宋)黄龙慧南禅师告王安石语《禅林宝训》卷一

102、譬如父母怜愍于子,心常欲令离苦得乐。王亦应尔,于诸国邑所有众生,僮仆作使辅臣僚佐,应以诸佛所说四摄而授受之。《如来示教胜军王经》

103、自能调伏,能调伏人;自得止息,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得解脱,能解脱人;自得灭度,能灭度人。《长阿含经》卷八,《散陀那经》

104、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维摩经》卷中,问疾品自治心病,即可治众生病。若自有病,能治彼病,无一是处。《清净法身毗卢遮那清净法门》

105、以正智力,善了有情心行黑白,能为众生说相应法,令人大乘甚深妙义,即能安住究竟涅槃。以是因缘,即得名为力波罗蜜。《心地观经》卷七,波罗密多品

106、若说法时,应净三轮:谓所为众生、我不可得,亦不分别自为法师,于所说法而无住着。如是说法,是名说一相法门。《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

107、菩萨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108、是菩萨自行檀那波罗蜜,教人行檀那波罗蜜,赞叹行檀那法,欢喜赞叹行檀那波罗蜜者、尸罗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摩诃般若经》卷十九,转不转品

109、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为实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僮仆想。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男女想。《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无垢性品

110、唯有一事能报佛恩,何谓为一?常以慈心,以其所解一切善法,展转开化,乃至一人,令其信心成就智慧,展转教化,无有穷尽,譬如一灯燃无量灯。《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

111、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人于众生心室之内,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业烦恼种种暗障,悉能除尽。《华严经》卷七十八,入法界品

112、以波罗蜜船,于生死流中不厌生死,不取涅槃,不住中流,而渡众生达于彼岸,无有休息。虽于无量无数劫中常勤精进,修菩萨行,教化众生,未曾分别劫数长短。四十华严卷二十五

113、出家与居家,展转互相依。由力、法二轮,速至涅槃乐。出家依在俗,得如法资具;在俗依出家,获微妙正法。二众互相依,受人天快乐,度生老病死,至清凉涅槃。《本事经》卷四

114、弘扬正法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已解脱人天绳索,汝等亦复解脱人天绳索,汝等当行人间,多所过度,多所饶益,安乐人天,不须伴行,一一而去!《杂阿含经》卷三十九,第1()96经

115、为欲护持法故,乃至自舍身命,勤行精进,摧破九十六种外道,及诸魔民憎嫉佛法者;佛弟子中或有邪行诡异佛法,如是之人如法摧破,名为护持法。(古印度)龙树《十住眦婆沙论》卷七

116、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众苦大壑。……我当于彼地狱、畜生、阎罗王等险难之处,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117、佛言:阿难,是郁伽长者,虽住居家地,常有等心,于是贤劫,所度人民甚多,胜余出家菩萨百千人教授。所以者何?阿难,虽有出家菩萨百千人,其德之智不及郁伽长者。《郁伽罗越问菩萨行经》

118、以他心智,能了有情意乐烦恼心行差别,应病与药,悉令除差。自在游戏神通三昧,发大悲愿成熟众生。诸佛之法,无不通达。以是因缘,即得名为方便善巧波罗蜜多。《心地观经》卷七,波罗蜜多品

119、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维摩经》卷上,菩萨品

120、虽知诸佛国土皆如虚空,而常乐庄严一切佛刹;虽恒观察无人无我,而教化众生无有疲厌。虽已成就一切智智,而修菩萨行无有休息。虽知诸佛不可言说,而转令众欢喜。《华严经》卷五十六,离世间品

121、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122、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可呵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污心而不呵责或虽呵责而不治罚、如法教诫,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是名有犯。(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四十

123、我当于彼诸恶道中,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菩萨如是受苦毒时,转更精勤,不舍不避,不惊不怖,不退不怯,无有疲厌。何以故?如其所愿,决欲荷负一切众生令解脱故。《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124、(法藏比丘)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无量寿经》卷上

125、恒以四摄摄诸众生,谓与财宝令其富乐,可意语言令闻欢喜,或以同事劝导诱进。如是一切,贫者令足,病者令愈,危者令安,怖者令止,有忧苦者令其快乐,复以方便咸使发心,授以正法,令其开悟。四十华严卷六

126、能调恶人,见离坏众能令和合;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不为世事而作咒誓。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怨亲等苦,先救怨者。《优婆塞戒经》卷二,自他庄严品

127、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维摩经》卷上,佛国品

128、于一切善根生自善根想,于一切善根生菩提种子想,于一切众生生菩提器想,于一切愿生自愿想,于一切法生出生死想,于一切行生自行想,于一切法生佛法想,于一切语言生语言道想。《华严经》卷五十三,离世间品

129、若报佛恩,无先弘法。裂邪见网,树正法幢。若欲阐扬,离心非正。心若正,万法皆正;心若邪,万法亦邪。……但能守护自心,即是护持正法,亦是普念十方如来,亦名报恩,亦名满愿。(五代)延寿《观心玄枢》

130、为大乘人,不应一向说厌离法,不应一向说于速证涅槃之法,应当为说慈喜相应甚深微妙无染之法、远离忧悔无系着法、无障无碍性空之法。菩萨闻已,于生死中而无厌倦,决定圆满无上菩提。《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

131、尽成就一切众生,尽庄严一切世界,尽供养一切诸佛,尽通达无障碍法,尽修行遍法界行,身恒住尽未来劫,智尽知一切心念,尽觉悟流转还灭,尽示现一切国土,尽证得如来智慧,是则能净愿波罗蜜。《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132、若菩萨摩诃萨欲疾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应自成熟有情,亦劝他成熟有情,恒正称扬成熟有情法,欢喜赞叹成熟有情者。应自严净佛土,亦劝他严净佛土,恒正称扬严净佛土法,欢喜赞叹严净佛土者。《大般若经》卷四五。,真如品

133、教一人令得须陀洹果,是人得福德胜教一阎浮提人行十善道。……教一阎浮提人令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教一人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福多。《摩诃般若经》卷十一,十善品

134、菩萨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何以故?为易化故。菩萨摩诃萨应护一切众生之心,若不护者,则不能调一切众生。菩萨亦应拥护自身,若不护身,亦不能得调伏众生。《优婆塞戒经》卷二,自利利他品

135、说法时,文相连属,义无舛谬,观法先后,以智分别,是非审定,不违法印。次第建立无边行门,令诸众生断一切疑。《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菩萨宜应先知众生善根及了彼心,随其所堪,次第说法,如人大海,渐渐至深。《虚空藏菩萨经》

136、不应以限量心行于六度,住于十地,净佛国土,事善知识。应同诸菩萨,安住无边劫,供养无量佛,严净不可说佛国土,出生不可说菩萨愿。《华严经》卷七十六,入法界品以如是去来现在一切诸佛所有国土清净庄严,悉以庄严于一世界。《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回向品

137、曲人中行于直心,败坏人中行真正心,谀谄人中行无谄心,不知恩中行于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无利益中能行利益,邪众生中行于正行,侨慢人中行无慢行,不随教中而不愠恚,罪众生中常作守护,众生所有过,不见其失。(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二,入初地品

138、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舍弃,不修回向。怛以菩萨大愿甲胄而自庄严,救护众生恒无退转。不以众生不知报恩,退菩萨行,舍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处,舍离一切如实善根。不以众生数起过恶,难可忍受,而于彼所起疲厌心。《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139、菩萨若见诸恶不善众生,若呵责,若软语,若驱摈,若舍之;有恶性者,现为软语;有侨慢者,现为大慢,而其内心实无侨慢。是名菩萨方便不可思议。菩萨深知众生所有罪过,为度脱故,常与共行,虽随其意,罪垢不污,是故复名不可思议。《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狮子吼菩萨品

140、云何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佛言:有菩萨从初发意以来,自除身粗业、除口粗业、除意粗业,亦净人身口意粗业;……自布施亦教人布施;……持是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净佛国土故。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九,净佛国土品

141、又如大地持四重担,何等为四?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喻彼大地。何等为四?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胜鬘经》

142、当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当于一切有情起恭敬心,不应起侨慢心;……当于一切有情起质直心,不应起谄诈心;……当于一切有情起调柔心,不应起刚强心;……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心,……当于一切有情起安乐心。《大般若经》卷三二四,真如品

143、菩萨为多人头首,见诸眷属不如法事,应呵应摈。若瞋心恶心舍不呵治者,犯重垢罪。若懒惰放逸不教呵者,犯轻垢罪。菩萨见恶众生犯戒毁禁作众罪行,菩萨自知能化为善,若恶心瞋心舍不教者,犯重垢罪。菩萨见前众生须加杖痛然后有利,自护不治者,犯轻垢罪。《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144、若优婆塞具足正信,建立他人;自持净戒,亦以净戒建立他人;自行布施,教人行施;自诣塔寺见诸沙门,亦教人往见诸沙门;自专听法,亦教人听;自受持法,教人受持;自观察义,教人观察;自知深义,随顺修行法次法向,亦复教人解了深义,随顺修行法次法向。摩诃男,如是十六法成就者,是名优婆塞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杂阿含经》卷三十三,第929经

145、佛法中所谓修行,本来不是单指念佛、修禅为修行;菩萨万行,是要建设于众生的一切事业——社会实际生活之上的。在佛教真正的意义,即是净佛国土。假使修禅、念怫而毁灭人事,便成为外道的断见,小乘的沉空,早为佛陀所呵。向来僧伽不知在社会上作利群之事为修行,而仅以参话头、念佛、看经为修行,实则大谬不然!(民国)太虚《中国现时学僧应取之态度》

146、当于一切有情起如父母、兄弟,如姊妹、如男女、如亲族心,……起朋友心,……起如亲教师、如轨范师、如弟子、如同学心,……起如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心、……如独觉心、……如菩萨摩诃萨心……如如来应正等觉心,……起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心,……起应救济、怜悯、覆护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大般若经》卷三二四,真如品

147、大众和合佛告诸比丘,七不退法者:一日数相集会,讲论正义,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二日上下和同,敬顺无违,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三日奉法晓忌,不违制度,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四日若有比丘力能护众,多诸知识,宜敬事之,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五日念护心意,孝敬为首,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六日净修梵行,不随欲态,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七日先人后己,不贪名利,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

148、在家菩萨若在村落、城邑、郡县人众中住,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不信众生劝导令信,不孝众生,不识父母、沙门、婆罗门,不识长幼,不顺教诲,无所畏避,劝令孝顺;若少闻者,劝令多闻,悭者劝施,毁禁劝戒,瞋者劝忍,懈怠劝进,乱念劝定,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彼人应随如是诸处,念行是法,不令一人堕于恶道。……若是菩萨随所住处,不教众生,令堕恶道,而是菩萨则为诸佛之所诃责。《大宝积经》卷八十二,郁伽长者会

149、且我此一饷安乐时,地狱众生,挫烧舂磨者,不知经几许苦矣!饿鬼众生,饮铜食血者,不知经几许苦矣!畜生众生,衔铁负鞍,刀割鼎烹者,不知经几许苦矣!纵得为人,而饥寒逼迫者、服役疲劳者、疾病缠绵者、眷属分离者、刑罚责治者、牢狱监禁者、征输困乏者、水溺火焚而死者、蛇螫虎啮而死者、含冤负枉而死者,其苦亦不知几许,而我弗知也。自今以后,得一饷安乐,即当思念六道苦恼众生,摄心正意,愿早成道果,普济含识,俾齐生净土,得不退转。(明)莲池《竹窗随笔》

150、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人治政法,救护一切;人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人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维摩经》卷上,方便品

泡读  泡读美文  泡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