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乐众生
2、观心见性
3、观照自心为口诀第一。(宋)仲敦巴
5、是心五眼所不见。《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6、若不得心,是名一心。《大方广三戒经》卷下
7、观心乃是教行枢机。(唐)湛然《十不二门》
8、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大日经》卷一,住心品
9、心性清净,为客尘染。《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十七
10、心无尽故,智亦无尽。《华严经》卷六十九,入法界品
11、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四十华严卷六
12、遇险以不乱为定力。(唐)百丈怀海禅师《示丛林要则》
13、自利利人,故名善人。(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一
14、与诸众生世间、出世间种种乐事而为依止。四十华严卷二十七
15、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楞伽经》卷三
16、若欲即身成佛位,无散专一观自心。(宋)米拉日巴《道歌》
17、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少室六门&破相论》
18、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华手经》
19、自心即实相,实相即本尊,本尊即自心。(日本)空海《秘藏记》
20、视一切人犹如佛想,于诸众生如父母想。《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21、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楞伽经》卷二
22、心性本清净,不可得思议,是如来妙藏,如金处于矿。《密严经》卷上
23、阿赖耶识执分别,种种迷识所污染,阿赖耶识无明法。《觉性自现续》
24、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六祖坛经&行由品》
25、心不至第二,已灭坏不续,我为弟子说,念展转生灭。《入楞伽经》卷十
26、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
27、若一切所求都是为了利他,就不必寻求自利了。(宋)冈波巴《宝鬘集》
28、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隐欢娱快乐。《优婆塞戒经》卷二,名义菩萨品
29、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民国)弘一《佛法大意》
30、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者乃名自利。《优婆塞戒经》卷二,自利利他品
31、如我所得,愿一切众生亦如是得,如我无异。《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32、悟三世之妄心不可得而有真心,故日悟心。(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二十五
33、所言证菩提,谓觉悟本心。《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七
34、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唐)大珠慧海禅师《景德传灯录》卷六
35、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维摩经》卷中,问疾品
36、以智慧手安慰众生,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华严经》卷二十二,升兜率天宫品
37、所有技艺,欲令人学,见学胜己,生欢喜心。《优婆塞戒经》卷二,名义菩萨品
38、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维摩经》卷中,佛道品
39、而是心者,无内外中,无系缚解脱。《大宝积经》卷二十六,法界体性无分别会
40、菩提实性是心实性,心之实性即是一切法之实性。《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卷下
4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行由品》
42、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唐)道一禅师《传灯录》卷七
43、大菩提心本性清净,一切众生无智翳眼,以不信故,谓为不净。四十华严卷三十六
44、无似、无对待,无等、常寂静,自性本凝然,是菩提心相。《尼干子问无我义经》
45、润弘河海,布施众生:饥者食之,渴者饮之,寒衣热凉,疾济以药。《六度集经》
46、以知心无量故,知身无量,知身无量故,知智无量。《大日经》卷六,百字果相应品
47、心分别世间,是心无所有,如来知此法,如是见佛身。《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
48、若于佛及法,其心了平等,二念不现前,当践难思位。《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
49、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犹如孝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之若己。《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50、作众生友,代众生苦普为众生作不请之友,大悲安慰,哀悯众生,为世法母。《胜鬘经》
51、勿爱宝谷,知爱人命,当起悲心,出谷糜假,蜩诸贫乏,以济其命。《佛说阿难四事经》
52、我本来自性清净心,于世间、出世间最胜、最尊,故日:本尊。(日本)空海《秘藏记》
53、能以世事用教众生,见学胜已不生妒心,自胜他人不生侨慢。《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54、若能观心真实性,一切法中亦不见,若能无心远离心,即是真禅波罗蜜。《大集经》卷十
55、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唐)大珠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
56、若自得利,先推他人,其心常一,无有放逸。见他得利,欢喜如己。《菩萨善戒经》卷六
57、让一切众生幸福安全!让他们都快乐!让一切众生都快乐!《经集》第八章,《仁慈经》
58、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古印度)弥勒《辨中边论》卷中
59、若学诸三昧,是动非是禅。心随境界生,云何名为定?(五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
60、但了妄念无生,即是真心不动,此不动之外,更无毫厘法可得。(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五
61、一切法中心为主,余今不复得心原。究捡心原既不得,当知诸法并无根。(梁)傅翕《行路难》
62、七生依一灭,一灭持七生,一灭灭亦灭,六七永无迁。(唐)长沙景岑禅师(《传灯录》卷十)
63、昼夜勤行利他事,利己内心无我相,如母爱子常卫护,寒暑虽苦心无倦。《佛母宝德藏般若经》
64、愿一切众生财宝丰足,无所乏少。愿一切众生具足一切安隐快乐。《华严经》卷二十九,十回向品
65、本心法尔涅槃门,贪瞋痴慢任起灭。犹如云雾不坏空,求遍空界无径路。(古印度)土瓜觉落比丘
66、行者诸心、心数起时,反照观察,不见动转,以是义故,名为觉意三昧。(隋)智颧《觉意三昧》
67、贫者令足,病者令愈,危者令安,怖者令止,有忧苦者咸使快乐。《华严经》卷六十三,入法界品
68、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业所作诸善,终不自为,恒为他人。《优婆塞戒经》卷二,名义菩萨品
69、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梵网经》卷下,心地戒品
70、孤独鳏寡,衣食不充,疾病困笃,无以自济,当给医药,糜粥消息,令其得愈。《佛说阿难四事经》
71、若菩萨见病众生,以恶心瞋心不赡养者,犯重垢罪。若懒惰不养,犯轻垢罪。《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72、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如是发起大悲心,疾得人于无碍地。《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73、人心本净,纵处秽浊,终无瑕疵,犹如日明不与冥合,亦如莲花不为泥尘之所玷污。《文殊师利净律经》
74、所有成佛功德法,悉以回施诸群生。愿令一切皆清净,到佛庄严之彼岸。《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75、无量劫中所修行,一切功德悉回向,为欲救度诸群生,其心毕竟不退转。《华严经》卷二十九,十回向品
76、菩萨观心不在外,亦复不得在于内,知其心性无所有,我、法皆离永寂灭。《华严经》卷三十,十回向品
77、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一切种子如瀑流,恐彼分别执为我。《解深密经》卷一,心意识相品
78、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维摩经》卷上,弟子品
79、故知千圣皆目此一念心起时了不可得,是真不思议,离此决定别无殊胜。(五代)延寿《宗镜录》卷四十一
80、如想办成个人事,首先应该为别人,专为自己谋算者,事情一定办不成。(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81、心性本净,即心即佛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无垢名清净。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般舟三昧经》
82、菩萨见人亲里死亡,若亡失财物,种种忧苦,若恶心瞋心不往慰喻者,犯重垢罪。《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卷一
83、一切世间文词、咒术、字印、算术,乃至游戏歌舞之法,悉皆示现,无不精巧。《华严经》卷五十六,离世间品
84、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诸念求义利,悉皆饶益之。《大日经》卷三,世间成就品
85、菩萨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而亦能造世乐因缘。何以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优婆塞戒经》卷二,二庄严品
86、尽世间安乐,从愿他乐生;尽世间苦恼,由欲我乐生。愚童作自利,能仁为利他。(古印度)寂天《入菩萨行论》
87、若诸菩萨,求诸世间工巧明处,以少功力,多集珍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
88、以莫散心观自心,若能自知自本性,诸相自脱大乐中,散心亦皆成大印。(古印度)萨罗诃《诸家大手印之比较研究》
89、唯欲利人者,正成就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民国)印光《印光法师文钞&药师本愿经重刻跋》
90、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古印度)马鸣《大乘起信论》
91、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92、平日不为别人着想,他的行为跟畜生一样;专门寻找自己的吃喝,难道畜生不也是这样?(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93、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人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之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唐)盘山宝积禅师《传灯录》卷七
94、苦依于业,业依于结,而苦、业、结都无所依,以必性常净故。如是当知,一切诸法无有根本,都无所住。《大集经》卷十五
95、菩提心坚圊,说得咒悉地,余则修咒轨,所作皆无果。由略想诸法,一切皆无性,定得菩提心,非唯余能得。《不动明王经》
96、为利一切有情故,以佛教法为正因,遍作一切事业成,彼得广多胜妙福。《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十七
97、了心非心,不起妄念,无止之止,止无所止,乃名为止。有止之止,由依妄想,不名为止。(隋)智颧《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三
98、犹如奴仆事其主,利于众生亦如是,如仆事主心专注,虽被瞋辱而无对,凡所动止常在心,唯恐役主责其过。《佛母宝德藏般若经》
99、一声闻乘,唯求自利而不能为利益他事。二缘觉乘,少能利他,少事而住,少得云足。是人不离生死。《佛说无上依经》卷上,菩提品
100、一切众生实成就不思议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议定。是故一切众生相及不思议三昧相,等无分别。《文殊说般若经》
101、真心不动故,称为三昧王。……此是一切三昧根本。了此根本,则从本所现念念尘尘,尽成三昧。(五代)延寿《宗镜录》卷八十一
102、若执本清净本解脱,自是佛自是禅道解者,即属自然外道;若执因缘修成证得者,即属因缘外道。(唐)百丈怀海禅师《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103、若从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本不生,本不生,即是心之实际。心实际亦不可得,故日极无自性心生也。(唐)一行《大日经义释》卷二
104、一者护彼不令放逸,二者护彼放逸失财,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是为四利人,多所饶益,为人救护。《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105、若人决定心,独受诸勤苦,所获安乐果,而与一切共。诸佛所称叹,第一最上人,亦是希有者,功德之大藏。(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一
106、令他得乐,是名为好,亦名为善,亦名为福。(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八自利利他心平等,是则名真供养佛。《大般若经》卷五七二,显德品
107、慈善公益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日常之功德,日夜常增长。《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996经
108、一切心与境,寻觅无可得,此无者则是。三世不生灭,其性无改异,是乃为自性,大乐之实相。故一切境相,皆可为法身。(古印度)萨罗诃《笃哈歌》
109、若用智慧返观心性,则能通行心,至法华、念佛、般舟、觉意、首楞严诸大三昧,及自性禅乃至清净禅等,是出世间上上禅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
110、觅心了不可得。(北齐)慧可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三)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楞伽经》卷二
111、若自能舍己乐,但为一切众生故行善法,是名上人,与一切众生异故。若但为众生故行善法,众生未成就,自利则为具足。(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九十五
112、利益有二:一者现世,二者后世。菩萨若作现在利益,是不名实,若作后世,则能兼利。善男子,乐有二种:一者世乐,二者出世乐。《优婆塞戒经》卷二,自利利他品
113、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乃至僧坊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梵网经》卷下
114、心性本空心来不可知,心去不可识,先无后时有,已有还复无。心无有处所,和集不可得,以无身体故,不可得捉持,因缘和合故,念念如是生。《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七
115、众生迷惑失正道,常行邪径入暗宅,为彼大燃正法灯,永作照明是其行。众生漂溺诸有海,忧难无涯不可处,为彼兴造船,皆令得度是其行。《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116、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若随喜,是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福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摩诃般若经》卷十二,随喜品
117、心观六分尘,析为十方已,此明了法义,心净最无垢。过去未来心,如是无所得,无二无无二,虚空亦无住。如是观察已,一切众生空。是无垢瑜伽,想自心无体。《金刚庄严续》
118、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一
119、云何自知心?谓若分段、或显色、或形色、或境界,若色、若受想行识、若我若我所、若能执若所执、若清净、若界、若处,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一《大日经》卷一,住心品
120、自利利他若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悯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此人于彼人中极为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中阿含经》卷一,《善法经》
121、非未见谛,而能见识。识不可视,譬如掌中阿摩勒果。识不在于眼等之中,若识在于眼等之中,剖破眼等,应当见识。贤护,恒沙诸佛见识无色,我亦如是。《大宝积经》卷一一0,贤护长者会
122、如天雨渧,后不及前,虽不相及,能满大器。修学智慧,亦复如是,从小微起,终成大器。成大器已,转成余器。如是展转,满无量器。是则名为自利利人。自利利人,名为大士。《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
123、心如流水不暂住,心如飘风过国土,亦如猿猴依树戏,亦如幻事依幻成,如空飞鸟无所碍,如空聚落人奔走。如是心法本非有,凡夫执迷谓非无。若能观心体性空,惑障不生便解脱。《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
124、此菩萨于诸众生发十种心,何者为十?所谓利益心、大悲心、安乐心、安住心、怜悯心、摄受心、守护心、同己心、师心、导师心,是为十。病者不可不看。若有欲供养我者,当供养病人。《四分律》卷四十一
125、一切智体,……当于心求,从心而生。乃至此心同虚空相,此虚空性即心性故。如其心性,即菩提性;如菩提性,即陀罗尼性。是故此心虚空、菩提、陀罗尼性,无二无分,无别无断。《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十
126、古人道即心即佛,而今会者少得。虽道即心,不是五识、六识、八识、九识及心数法等。又不是悉多、汗栗驮、矣栗陀等。……不是虑知念觉、知见解会、灵灵知、昭昭了等。(日本)大久保道舟《道元禅师全集》卷下
127、观心为修证枢机善自观心,善自知心,善取善舍。《中阿含经》卷二十七,自观心经善知心界,知心生界,知心住界,知心自在界。《大般涅槃经》卷十八,梵行品汝等当自观内,莫外驰骋。《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128、吾人学佛,须从吾人能实行之佛的因行上去普遍修习,尽吾人的能力,专从事利益人群,便是修习佛的因行。要之,凡吾人群中一切正当之事,皆佛之因行,皆当勇猛精进积极去修去为。废弃不干,便是断绝佛种。(民国)太虚《行为主义之佛乘》
129、未来现在诸众生等,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大小,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
130、常守本愿,不舍世间,作诸众生坚固善友。《华严经》卷二十二,升兜率天宫品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为众生作善知识。《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回向品
131、是心非心,心相本净故。尔时舍利弗语须菩提:有此非心心不?须菩提语舍利弗:非心心可得若有若无不?舍利弗言:不也。须菩提语舍利弗:若非心心不可得有无者,应作是言,有心无心耶?舍利弗言:何法名非心?须菩提言:不坏不分别。《小品般若经》卷一
132、圆满解脱身,持净法身,灭烦恼障、一切智障,是名自利。无分别智能成此法。何者为利他?从无分别智后智,乃至尽生死际,不作思量,显二种身,说法无穷,无间无量,为脱生死三恶道苦,为欲安立一切众生置于善道,住三乘处,是名利他。《佛说无上依经》卷上
133、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
134、观心行相凡夫二心,其相云何?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因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于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善男子,如是二心,能发菩提。善男子,贤圣二心,其相云何?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善男子,如是四种,名自悟心。《心地观经》卷八,发菩提心品
135、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梵网经》卷下
136、中国佛学能在新世界中成为世界性的佛学,非但要主持教理的人能够阐明佛教发达人生之真理,依之以趣大乘行果;并须在人间实行六度四摄菩萨道,以尽力推行佛教利益人生的事业。如果不能这样,世人必仍目为空谈而不能见之于事实者,便足为佛教衰落之因素。(民国)太虚《中国佛学的重建》
137、乐欲成就无相三昧,当如是思惟:想从何生?为自身耶?自心意耶?若从身生,身如草木瓦石,自性如是,离于造作,无所识知,因业所生,应当等观,同于外事。……复次秘密主,心无自性,离一切想故,当思惟性空。秘密主,心于三时求不可得,以过三世故,如是自性,远离诸相。《大日经》卷六,说无相三昧品
138、若住无记,即勤观察,惟起正念。云何无记?谓起心时,心不在内亦不在外,非住於善非住不善,不住毗钵舍那亦复不住于奢摩他,而心下劣,引起睡眠,令心昧略。犹如士夫极重睡眠初觉之时,根识惛昧,不能明了,住无记心亦复如是。以无记心不明了故,菩萨於中心精勇锐,安住欢喜,是名菩萨得心善巧。《佛说宝雨经》卷二
139、妄心无住处,体相竟如何?闪闪风中烛,摇摇水上波。一家门户别,六个弟兄多。扰扰各驰竞,纷纷总不和。青黄俄改换,动静屡迁讹。臭别香随到,甜来淡又过。炎凉易翻覆,好恶每偏颇。境灭心安寄,情忘智亦孤。掀翻五欲窟,捣尽六根窝。劫贼归王化,飞禽出网罗。何当悟常住,诸妄尽消磨。(清)省庵《四念处颂&观心无常》
140、云何菩萨修心念处?菩萨摩诃萨住菩提心。观是心性,不见内人心,不见外人心,不见内外人心。不见阴中心,不见界中心。既不见已,作是思惟:如是心、缘,为异不异?若心异缘,则一时中应有二心;若心即缘,不应复能观于自心。犹如指端不能自触,心亦如是。作是观已,见心无住,无常变异,所缘处灭。《大集经》卷十,宝髻菩萨品
141、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三空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展转能人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复能人一行三昧。人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
142、譬如清水浊,秽除还本清,自心净亦尔,唯离客尘故。已说心性净,而为客尘染,不离心真如,别有心性净。譬如水性自清,而为客垢所浊;如是心性自净,而为客尘所染。此义已成。由是义故,不离心之真如别有异心,谓依他相,说为自性清净。此中应知:此心真如名之为心,即说此心为自性清净,此心即是阿摩罗识。(古印度)无著《大乘庄严经论》卷六
143、我当为一切众生作舍,令免一切诸苦事故;为一切众生作护,悉令解脱诸烦恼故;为一切众生作归,皆令得离诸怖畏故;为一切众生作趣,令得至于一切智故;为一切众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隐处故;为一切众生作明,令得智光灭痴暗故;为一切众生作炬,破彼一切无明暗故;为一切众生作灯,令住究竟清净处故;为一切众生作导师,引其令人真实法故。《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144、周遍推求,乃至一法亦不可得:所谓于眼不可得实,于耳鼻舌身意亦不得实,以一切法皆不得实。何以故?本性如是,心性不生,一切诸法无实可得,是故彼心不可得也。若过去、未来,现在无所得故,无所作故,是谓无所作。何名无所作?若新、若故,俱不可作,是名无所作。是中过去心不解脱,现在心不解脱,未来心不解脱,随所有心无所得者,是为心一境性。《大宝积经》卷三,三律仪会
145、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痛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146、性净之心,光明照耀,无有烦恼。彼心常住,本性空寂,亦无照曜。客随烦恼三种污染,彼皆不实,空无所有。如是心性,不与烦恼、清净相应。何以故?是心无二,亦无二分,本性清净。若能如是了知心性,非烦恼之所污染,非内非外,不在中间,皆不可得,唯除妄想因缘和合,虽有心生,亦不可见,十方推求,了不可得。亦无有心能见于心。如是攀缘非心和合,心亦不与攀缘和合;亦非因缘与心相应,心亦不与因缘相应。《大宝积经》卷四,无边庄严会
147、恒顺众生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痛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148、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于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心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本空。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何以故?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不着二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
149、若心过去,过去已灭;若心未来,未来未至;若心现在,现在无住。是心非内,非外,亦非中间;是心无色无识无形无见无知无住处。……菩萨如是求于心相而不可得,若不可得则非过去现在未来,若非过去现在未来则出三世;若出三世则非有无,若非有无则是不起,夫不起者则是无性,若无性者则是无生,若无生者则是无灭,若无灭者则无所离,若无离者无来无去无退无生,若无来去无退无生则无诸行,若无诸行是则无为,若无为者,是为一切诸圣根本。《大乘宝云经》卷七
150、作瞻病舍,具病所须饮食汤药以供给之。道路凹迮,平治令宽,除去刺石粪秽不净。崄处所须若板若梯,若缘若索,悉皆施之。旷路作井,种果树林,修治泉潢,无树木处,为畜竖柱,负担息处,为作基埵。造立客舍,具诸所须:瓶盆、烛灯、床卧、敷具。臭秽流处为作桥蹬,津济渡头施桥船筏,不能渡者自往渡之,老小赢瘦无筋力者,自手携将而令得过,路次作塔,种花果树。见怖畏者辄为救藏,以物善语诱喻捕者。若见行者次至崄处,辄前扶接,令得过崄。若见失土破亡之人,随宜给与善言慰喻。远行疲极当为洗浴,按摩手足,施以床座。……贩卖市易,教令依平,无贪小利共相中欺。见行路者示道、非道。……见人靴量、衣裳、钵盂朽故坏者,即为缝补、浣染、熏治。有患鼠蛇、壁虱、毒虫,能为除遣。……若见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见有苦亡失财物、父母丧没,当以财给,善语说法,慰喻劝谏。《优婆塞戒经》卷五,杂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