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说说签名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说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说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马说》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和中考复习的需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课文;积累文学常识及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反复练习,提升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当今社会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三、说重点

掌握重点的字词以及文章内容。

四、说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背默

1、 出示要求:

准确流畅地背诵全文

准确无误地按要求默写

2、自由背诵―→同桌检测―→指名背诵―→齐诵

3、默写全文并按要求画出下列句子:

①文中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②极写“食马者”愚昧无知(“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排比句是________

③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根本原因(文章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

④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

(三)、积 累

1、出示要求:

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积累本课重要的文言词句

2、 学生自行梳理总结

3、检测

4、师补充文学常识

①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②关于韩愈

韩 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马说》选自韩愈的《杂说》。

5、检测对文言词句的理解:

⑴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⑵一词多义(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⑶理解重要文言词语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故虽有名马 安求其能千里也

(四)、理解

1、自行梳理课文主要知识点。

提示:可分别从课文内容、文章结构、表现主题、写作手法等角度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检测:

生口头展示梳理的知识点

师小结

⑴写法与主题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⑵结构特点

正面提出问题并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强烈的谴责,辛辣的嘲讽。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五)、练 习

1. 本文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_________。

2、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__比作千里马,把_____________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愤懑之情。

3、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可文中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根据文意,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及人才?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马说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马说》就是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 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 ,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 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 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因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我安排了两个课时。

二.教学目标

能准确通畅地朗诵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基于学生本身的年龄及知识结构,所以要求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和理解作品寓意。(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和单元主题,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确定为理解本文所寓含的深刻道理)讨论对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争做“千里马”。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 取精神,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列举历史上和马有关故事。(田忌赛马,关羽和赤兔,刘备与的卢)

2.诵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男女同学各一名翻译文章大意)

3.了解寓意,深入探究。文章思路是什么?例如第一段写什么,,表达了做什么什么情感;第二段写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板书)

a.《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用了什么写法?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板书:托物寓意)

4.大家用讨论的方式谈谈韩愈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意义,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托

│ │物

马说┝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 (愤怒)┥

│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意

马说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们: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文中充溢着愤懑之情和潦倒之意。教材入选此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下面我将针对本课按照确定目标、落实目标和检测目标进行说课。

一、目标的确定

(一)相关课标摘引: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课标相关内容解读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诵读、积累和体会,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诵读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在积累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中的关键词解读如下: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中“正确的”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语调等;“流利的”朗读,可以分解为读的连贯,不指读,不词化,读出一定的速度;“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都落实在语气上,即读准语气。

“理解基本内容”可以分解为知道文章大意,对于常用的文言词语,关键的句子能准确的说出其现代汉语意。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可分解为: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思考,表述感受。

(三)确定学习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文章核心内容,我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朗读课文,读准停顿及重音,读出语气,并熟读成诵。

2、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说出文章大意及重要文言词语的准确含义。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点拨,能够说出本文的深层含义,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其中目标1为学习重点,目标3为学习难点)

二、目标的落实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文章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但学生受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难以完全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这种情况,本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对于内容则不过份深入。

具体教学过程预设如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1、由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解读标题,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大屏幕显示)

3、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出文意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划出需要注意的字音;学生发言,教师板书归类(如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等);同桌试读课文,相互听评,达到读准字音的程度。

2、对照注释,读通文意。

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译;(着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然后就近交流,解决疑难字词;(大屏幕显示检测题目)小组竞赛,检测学习结果;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3、全班齐读,感知文意。(要求读得通顺,不读破句。)

(落实目标1、目标2)

(三)再读课文,读出情感

1、大屏幕显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②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这些问题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仔细品读“也”字句的不同语气和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点拨。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重音和语气,要读得响亮、沉稳、流畅。

可采取以下方式来读:个人朗读,集体评议;小组内互读、互评;朗读挑战赛(教师也可参与);男女生竞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教师的参与,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落实目标1、目标3)

(四)三读课文,读出意趣

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我的设想是通过“一谈二问三总结”来完成。

一谈:你对本文的哪句话最有感慨,谈谈你的感想。

二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此,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三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最后学生一起背诵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要求背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

(落实目标1、目标3)(五)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说说你所知道的其他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大屏幕打出提示内容)

你还知道哪位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他写下了什么作品?作品什么内容?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此环节,使学生梳理这类作家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示。)

(五)本课小结,教师寄语

怀才不遇自古有之,人生不如意事也是十有八九,但幸福与苦难总是同在,当我们身处人生低谷时,千万不要丧失信心与希望,学会珍惜一切,因为磨难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有力。

(六)布置作业

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心情。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直观对称,突出重难点,高度浓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马说

韩愈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托物寓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采用多种形式,以读贯穿始终,在拓展延伸和布置作业时,设计具体的、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有话可说,并有所得。

三、目标的检测

1、检测题目:

样题1:找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检测内容:学生对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与掌握。

样题2:根据提示默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内容:学生对文章的背诵与理解。

样题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检测内容: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检测标准:

(1)能够准确地找出通假字,并准确解释其含义。

(2)能够写出要默写的内容,没有错别字。

(3)能够写出“怀才不遇、悲愤”等表现作者情感的同义词语。

3、评价方法:

通过表现性评价预期使80%以上学生能够当堂达标,课后辅导达成率约为90%。

以上是我关于《马说》一课的说课,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马说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 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三 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诵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韩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情?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

千里马”的寓意。

5.细读第三段,体会“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 )积累提升:

1. 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2. 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解词练习,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习过?

3. 背诵积累:

4. 知识迁移: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附:板书设计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马说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有才能的人 )其真无马也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托物言志

马说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马说》是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3章节内容。在本单元中,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转》,有文言文学习的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和中考应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等经典句是中考常考的考点。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虚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读文章,理解文意,整体把握文章结构;通过逐段的朗读断句,咬文嚼字,以点带面,通晓段意来突出重点

难点:理解文中的常考文言文虚词,如“策”“其”“以” ;这些虚词在文中均多次出现,通过类比和比较虚词间不同的词义,词性,用法来突出重点。

关键: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二.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是任课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基于本节语文文言文教学课的特点,拟采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为主;同时,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学习者去理解词意,句意和文意,单一教师讲授式下的学习效果单一,乏味,学习者不求甚解,学习效果不可控,还需要“以引导探究的方法”探究法为辅。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探究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自七年级开始接触到文言文的学习,原有的文言文知识储备还不够,现在这个阶段正是文言文学习打基础的关键节点,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在于个别文言文虚词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及设想:

(1)导入课程;由作者韩愈来引入:通过对比科举状元与落地秀才这两批人,来论证包括韩愈在内的落地秀才在失利后,往往会有上佳表现,在逆境中奋起,声明远播,载入史册来引入课堂。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目标建构;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课堂讲授;将马说整篇文章切分成段,逐段分析讲授;细化到段落的每一句,每一个重点实词,虚词;之后整体的把握作者的语境和心境。

(4)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5)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6)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7)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8)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马说说课稿 篇6

一、分析教材

《马说》,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在本册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且《马说》这篇文章篇幅精短,寓意深刻,所以作为重点内容来学。

二、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说”的文体特点, 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使学生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五、教学手段

幻灯片、古筝曲伴音朗读。

六、教学思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教法:启发诱导、分层次教学;

2、学法:讨论法、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即第一层次疏通文意,第二层次推究文理,第三层次品位意境。

在此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才艺展示,诗词背诵(目的是让学生继承更多更好的古代文化遗产,积累丰富的文学知识)。

第二环节:导入课题。通过《爱莲说》复习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从而导入新课《马说》(并板书)简要介绍作者韩愈及“伯乐相马”的故事,(这样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更好的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第三环节:采用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

1、第一层次的诵读,疏通文意。

⑴ 教师范读课文,(伴着古筝曲《寒鸦戏水》,教师范读课文,把学生领入学习的境界,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⑵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的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意在让学生初步读懂文章, 领会文章的中心词语和句段的含义。)

⑶ 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的词语、句段找出来,向大家求救,即质疑问难,由同学互帮互助的形式解决,看谁帮同学的次数最多,给予掌声鼓励,困难较大的可由老师指点。(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及关心帮助他人的品质,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2、第二层次的诵读, 探究文理。

⑴ 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板书)

⑵ 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为了突破难点, 在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 例如,如果没有伯乐,会有千里马吗?文中作者是怎样说的?引导学生从反面得出“从反面论证”无伯乐→名马无名这一概括论述的方法。

⑶ 轻读课文2、3自然段。结合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进一步具体、全面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引导学生得出“喂马不得法→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这一具体论述和“妄言无马→实不识马”这一概括论述的方法。

⑷ 朗读课文, 找出文中写了什么人?什么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真正寓意后进行。

3、第三层次的朗读,品味意境。伴着古筝曲让学生开展朗读比赛(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投影出示,分三个层次。

1、解释词语(基础题,由C组学生来完成,运用抢答的方式)

2、翻译句子(能力题,由B组学生来完成)

3、小练笔(潜能发挥题,由A组学生来完成)

由《马说》使我想到……(100字左右)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小结:本文篇幅精短,可读性强,易于成诵,所以我把诵读作为本课的最重要的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朗读方法,生动活泼的诵读方式。例如,个人诵读与集体诵读,互相听读相结合,朗读与轻读、默读相结合,训练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妄言无马→实不识马 (全面)

无伯乐→名马无名 ( 概括)

喂马不得法→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 (具体)

妄言无马→实不识马 (全面)

马说说课稿 篇7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三 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三 ) 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5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6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四)研读探究:

提出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

1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2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4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通过上面的问题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5背诵积累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

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五)拓展延伸

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附:板书设计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有才能的人)其真无马也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马说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马说》就是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又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含蓄写法,因此安排两课时,我今天讲的是第二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1、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和单元主题,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确定为理解本文所寓含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通过编导、表演、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根据本课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对课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它的写作特点,以及学生不了解封建人才选拔制度决定的。

四、说教法学法

1、因为本课题旨较含蓄,宜用启发诱导的教法。

2、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进行合作、探究和讨论。

五、说程序

(一)以四组赛背课文的方式检查复习情况。

(二)才艺表演、导入新课

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和本文内容为创作原形,由三位同学分别饰演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让他们在表演中充分展示食马者的愚妄、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和伯乐的慧眼识英才。

(三)记者访谈

饰演千里马、食马者的两位同学以及导演和个别观众接受老师的采访。

1、访千里马

①你怎么理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板书)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②第二个问题是你被埋没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

吃不饱,没有力气。用韩愈的话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③第三个问题是你被埋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你可以向现场同学求助,愿意帮助的同学请举手。

伯乐不常有,食马者愚妄。

2、访食马者

大家都说你这个马夫很无知,请你谈谈你是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访导演

韩愈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讨论千里马问题吗?

嘲讽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

(四)课堂延伸

你认为韩愈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意义,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题小组讨论后,谈谈各人的看法。

六、说板书

通过这个板书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何谓托物寓意。

马说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马说》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文言文。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都是传统的名家名著,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马说》这篇文章托物言志,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

二、说学情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需要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又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言志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言言志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改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识记重点生字词,能够流利并有感情地吟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品析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懑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是:深入体会作者感情,使其情感上受到熏陶。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和学生具体情况,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将采用指导学生自学法、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汇品读感悟法等教学方法。同时,我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求知

上课伊始,我会以谈话的方式引入,通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句话来谈谈关于人才的认识。并设计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相信大家对“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句话并不陌生,它说的是人才实现价值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是呢,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被扼杀,这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了解人才被埋没的真正原因。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之教来自于学生的学,这一环节将以名家范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首先我会给学生介绍“说”是古文的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一些问题的观点,进而明确题目就是“谈谈千里马的问题”的意思。接着播放名家范读,在播放名家范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听,标记出重点生字词并试着划分朗读节奏,稍后请学生示范朗读,并纠正读音及停顿节奏,再请全班同学齐读。最后请学生介绍作者韩愈。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这样从朗读入手,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

环节三:析读课文,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我会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讨论:你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一句,有什么样的体会?我预设学生会找到以下句子:

句子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明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此句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顺势请学生回答这个观点的作用是明确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充当了理论依据。接着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是怎样?预设学生会找到文中原句“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最后指名学生回答此文中的“千里马”是指人才,而“伯乐”是指认识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进而明确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句子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在这里,我首先询问学生学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到“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引导学生理解此句又从侧面刻画了“食马者”的无能、无知及目光短浅的形象。在上述问题解决之后继续提问学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抢答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之情。

句子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在这里我会找学生回答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并明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体现出了作者的写作目地。之后请学生感悟作者情感,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抒发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文章借物喻己,言志深刻。

环节四:品读课文,感悟生活

本文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议论文章,文辞形象简练,言志含蓄。在此我会带领学生展开谈论,谈谈对这节课的收获,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千里马隐喻为人才,把伯乐隐喻为慧眼识英才的人,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通过描述“千里马”未遇“伯乐”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压抑扼杀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情,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里我会以教师总结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趋于完善。

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请大家课下搜集文学作品和史料记载中有哪些“千里马被“伯乐”发现的事例,我们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这便是我的板书,好的板书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记忆,让学生心中对本课有一个系统的框架结构。

结束语: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请问,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admin3473

Share
Published by
admin3473

Recent Posts

白露春分

✨《新婚之夜》《有人跳舞》《晚…

2月 ago

商务男装宣传口号230

商务男装宣传口号230   在…

2月 ago

自白录

刘晓庆文集”包括两本书:一本书…

2月 ago

乌镇一日游日记

乌镇一日游日记(通用21篇) …

2月 ago

做家务日记100字

做家务日记100字(通用15篇…

2月 ago

海边旅游日记

海边旅游日记(通用25篇)  …

2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