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别房太尉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沙质土,低空飞行拆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落花,莺啼送客闻。 归类标识: 悼亡诗 唐诗三百首 以天下为己任
谢傅:魏晋大将谢安。他在征伐符坚所率上百万精兵时,仍在与谢玄下围棋,坦然击败了敌军。徐君:此句喻两个人的情分存亡如一,没忘记大恩大德。典出《说苑》:“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刀。及还,徐君已殁,遂解剑系其冢树而去。”

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正直非常刚正不阿。至道二载(757),为肃宗所贬。杜甫曾决然上疏力谏,結果惹恼肃宗,几遭刑戮。房琯罢相后,于宝应二年(763)拜特进、刑部尚书。在突遇疾,卒于阆州。去世后赠太尉。(见《旧唐书·房琯传》)二年后杜甫通过阆州,特一起来看看老朋友的坟。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既在他乡复值行役当中,公务在身,匆匆忙忙。即便如此,作家或是驻马暂留,赶到孤坟前,向亡友哀悼。此前堂堂丞相之墓,已是茕茕“孤坟”,则房琯的晚岁艰辛,背后苍凉可想。
“近泪无沙质土,低空飞行拆断云。”“无沙质土”的原因是“近泪”。作家在坟前倾洒很多伤悼之泪,以致于身边周边的土都潮湿了。作家哭墓之哀,好像使天上的云也不忍心离开。天低云断,气体里都带上愁惨凝滞之感,让人倍觉孤寂悲伤。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谢傅指谢安。《晋书·谢安传》说:谢玄等破苻坚,有檄书至,安方对客中国围棋,了无喜色。作家以谢安的神态自若、儒雅风流来形容房琯是很才识的,足见其对房琯的推崇备至。下句则用了另一历史典故。《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刀,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冢树而去。作家以延陵季子自喻,表明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没忘记。这又呼应前二联,道出为什么痛悼的缘故。篇章合理布局认真细致,前后左右相关联十分密切。
“唯见林落花,莺啼送客闻。”“唯”字贯几句,意思是,只看到林花陆续落下来,只听到莺啼送客之声。这几句结束,看起来余韵悦耳不绝。作家着意勾画出一个清幽庄严肃穆之极的气氛,让人想到:林花漂落似珠泪陆续,啼莺送客,亦似哀乐一阵阵。此时此地,唯见此情此景,唯闻此声,分外显现出孤零零的墓地与孤零零的吊客的可悲。
此诗极不容易写,因房琯不常见一般的人,因此字字句句要得当;‘杜甫与房琯又非一般之交,又字字句句要有情义。而此诗写的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十分紧密结合主旨。
作家表述的情感十分低沉而委婉,这是由于房琯的问题,事干政局,早已因此吃完暗亏的杜甫,已有寂然之苦。但诗里那忧郁的气氛,那低沉的悲痛,或是让人觉得:这不单单是哀悼亡友罢了,大量的是作家心里对国家大事的殷忧和哀叹。对于此事,只需细心揣测,是不会太难气味到的。
———————————————–
宣城二年,公在阆州,将赴成都市作。《旧书》:房琯,字次律,玄宗幸蜀,官拜相。因陈军斜之败,肃宗乾元年间六月贬为晋州知州。上元节年间四月改礼部侍郎,寻到为晋州知州。宝应二年四月拜特进、刑部尚书。在突遇疾,宣城年间八月卒于阆州僧舍,年六十七,赠太尉。《新书》谓卒于宝应二年,盖按年七月改元宣城也。
他乡复行役①,驻马别孤坟②。近泪无沙质土③,低空飞行拆断云④。对棋陪谢傅⑤,把剑觅徐君⑥。惟见林落花⑦,莺啼送客闻⑧。
(上四坟前悼念,下四临别留连。行役,将适成都市。泪沾土湿,多悲痛也。断云孤飞,带愁惨也。对棋,平昔各相之情。把剑,去世后没忘记之谊。结聊以闻到二字,参错成韵。本谓别时看不到有送客的人,送客者唯有花落啼鸟耳。考琯大儿子乘,自少两目盲,孽子孺复尚幼,故过世未久,塜间孤独这般。)
①古乐府:“他乡各不相同县。”《诗》:“嗟予子行役。”②殷谋诗:“陌头能驻马。”孔融诗:“孤坟在大西北。”③曹值表:“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④野旷天低,谓之低空飞行。低空断云,即所云哭友云朵长也。朱超诗:“孤生若断云。”⑤《谢安传》:谢玄等破符坚,有檄书至,安方对客中国围棋,了无喜色。安薨,赠太傅。谢傅与侄玄对棋,时羊昙在侧,曰:“以墅乞汝。”谢傅死,昙不由自主西州路。琯为丞相,听董庭兰弹钢琴,以招物议。李德裕《游房太尉西池诗注》:“房公以好琴闻于国内。”此诗以谢傅中国围棋为比,盖为房公解嘲。刘禹锡《和德裕房公旧竹亭闻琴》云:“还有竹间露,永不棋下尘。”中国围棋无损于谢傅,则听琴何损于太尉乎。语出回护,而无失大致,可以说微婉矣。⑥《说苑》: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刀,及还,徐君已殁,遂解剑系其冢树而去。《焦氏易林》:“把剑向门。”公《祭房相文》:“抚坟日落,脱剑秋高。”⑦隋炀帝诗:“飘荡林落花。”⑧何逊诗:“栏外莺啼罢。”《滑稽传》:“主人家留髡而送客。”钱谦益曰:《国史补》:丞相自张武汉以后,称房太尉、李梁公为主德。又云:开元之后,不因姓而称做者,燕公武汉、太尉鲁公;不因名而称做者,宋开府、陆宣公、王右丞、房太尉。《困学纪闻》:司空图《房太尉》诗曰:“物望倾情久,凶渠破胆频。”注谓禄山初遇分镇谕旨,抚膺叹曰:“吾不可天地矣。”琯提议,遣诸王为总兵节度使,而贺兰进明谗于肃宗,晋以琅琊立江左,宋以康王建zte中兴。以表圣之言观之,琯可以说善谋矣。
《西阳杂俎》云:邢和璞居嵩颍间,房琯问邢终生事,邢言降魄之处,非馆非寺,病起于鱼餐,而休于龟兹板。之后房琯舍阆州紫极宫,见有治喀什噶尔板者,始忆邢之言。有顷,知州具鱼鲙邀房,房始悟邢说之皆验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人,本武汉人,后徙河南省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朝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与诗仙李白统称“李杜”。为了更好地与另俩位作家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差别,杜甫与诗仙李白又统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作“老吴”。
杜甫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危害十分广阔,被后世称之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后人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写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佳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辞官进川,尽管躲避了战争,日常生活比较稳定,但依然情系众生,胸襟国家大事。尽管杜甫是个现代主义作家,但他也是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佳作《饮中八仙歌》可以看出杜甫的壮怀激烈。
杜甫的观念关键是儒家思想的民贵君轻观念,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的宏伟理想。杜甫尽管健在时知名度并不赫赫有名,但之后声名显赫,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文学类都造成了长远的危害。杜甫一共有约1500首诗文被保存了出来,大多数集于《杜工部集》。

泡读  泡读美文  泡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