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木船跳鱼拨剌鸣。
在古诗绝句体里,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情调。即每句话写一景,常用二联骈偶,语句中间似无关系。它最开始始于魏晋《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群峰。秋夜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唐朝创作者已很少,唯杜甫最爱应用这类体能。大概是由于他太专注于诗律,应用这类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他最广为流传的古诗绝句如“2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河山丽”等,也全是用这类体能。这种诗的优势不只取决于景物描写栩栩如生,律对精切,而特别是在取决于能建立一个统一极致的诗意,句与句彼此之间呼应,融合一幅详细绘画。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渝阶段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夏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里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把握住湖上城市夜景的特点。“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与此同时写下水流之清明节。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上空孤月轮”的江间夏夜美丽风景,人生境界是平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夜灯光效果看起来淡化而温和。桅灯当有纸罩挡风遮雨,谓之风灯。其时江间并沒有风,不然水流不容易那般平静,月影也不会那般清楚能接了。一二句好像全是景物描写,但阅读者可以真切觉得一个未眠人的存有(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身。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随后再提到江岸,也是由近移远。因为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色隐略可辨,夜住的鹭鸶弯曲着身体,三五成群团圆在沙滩上,他们睡得那般安恬,与自然环境极其和睦;与此同时又体现出平静的景色中有性命的吸气。这友谊人生境界的讨人喜欢,唯有历尽丧乱的难眠优秀人才能充足感受。诗词中弥漫着诗人对友谊日常生活的憧憬和针对大自然小人生的喜爱,这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实质是一脉相通的。诗人冲着“沙头宿鹭”,禁不住真心诚意赞扬夜的“静”美。因为他与当然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静寂幽独该有多少不一样。突然木船传出“拨剌”的响声,使入神睇视着的诗人猛然吓醒,他转为木船,那边水波荡漾,显而易见刚有一条大咖从那里跃出河面。诗的前三句切实描绘都是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好像破了恬静之境,殊不知给阅读者的具体体会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也是衬托的手法,适度把对立面要素渗透到统一的主旋律,可以加强总的主旋律。这也是诗、画、歌曲都常选用的手法。诗的末几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把握住了湖上夏夜最有特性与此同时又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写的真实、亲近而又惟妙惟肖,由此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起来,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联接属,确是“一句一绝”。殊不知,诗人根据近远变化、声响有无相生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地、物与物、情与景中间互相关系,浑融一体,读之如身临其境,由境意会。因此决不会是啥“断锦裂缯”(胡应麟)。“老去篇章浑漫与”,从诗题“漫成”得知是诗人一时游刃有余之作,这类工致而纯天然的人生境界并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到达的。
(周啸天)
———————————————–
此是云安发船下夔州时作。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①。沙头宿鹭联拳静②,木船跳鱼拨刺鸣③。
(四句,皆舟中城市夜景,各就一远一近说。江月,谓江中。月影风灯,谓风樯挂灯笼。宿鹭静,岸上所闻。跳鱼鸣,水里所闻。联拳,群居貌。拨刺,弹跳声。)
①梁刘瑗诗:“月色移数尺,才知道夜深。”②谢庄《玩月》诗:“水鹭足联拳。”③谢灵运赋:“鱼水位而拨刺。”吴曾《漫录》:张衡《思玄赋》:“弯飞弧之拨刺。”注:“拨刺,张弓声。”超白侍:“双鳃呀呷鳍鬣张,跋刺银盘欲飞到。”意与社同,而拨为跋。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人,本武汉人,后徙河南省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朝杰出的现代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统称“李杜”。为了更好地与另俩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差别,杜甫与诗仙李白又统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作“老吴”。
杜甫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危害十分广阔,被后世称之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后人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写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佳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辞官进川,尽管躲避了战争,日常生活比较稳定,但依然情系众生,胸襟国家大事。尽管杜甫是个现代主义诗人,但他也是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佳作《饮中八仙歌》可以看出杜甫的壮怀激烈。
杜甫的观念关键是儒家思想的民贵君轻观念,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的宏伟理想。杜甫尽管健在时知名度并不赫赫有名,但之后声名显赫,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文学类都造成了长远的危害。杜甫一共有约1500首诗文被保存了出来,大多数集于《杜工部集》。

泡读  泡读美文  泡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