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孤雁(一作后飞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陆续。 归类标识: 孤单
这一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与此同时又融注了创作者的情感,称得上佳绝。
依常法,咏物诗以曲为宜,以隐为妙,所咏之物是不适合一语道破的。杜甫则要不然,他篇首即唤醒“孤雁”,而此孤雁不一样一般,它不饮,不啄,仅仅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响声里透着:它是多么的思念它的伙伴!其亲思念,并且还拼了命寻觅,这真的是一只感情热情而固执的“孤雁”。草窗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是把握住了要点的。
次联人生境界转瞬宽阔。宽广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这时此际的情绪该多么的惶急、焦虑情绪,又该多么的茫然啊!天宽路遥作品,云景迷漫,将往哪里去找丧失的爱人?此联以“谁怜”二字设问句,这一问间好像打开了一道水利闸门,诗人心中感情的泉流滔滔排出:“孤雁儿啊,我歪斜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一望无际,又有由谁来怜香惜玉我呢?”诗人与雁,物我相融,浑然一体了。草窗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弟兄也”,且诗人所想念者恐其亲是弟兄,还包含他的亲密无间的好朋友。经历了黄巢起义,在哪时局动荡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好友离散变量,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期盼骨肉团聚,无日不理想知友相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予了诗人自身的身影。
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状态层面描绘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想念环绕着,被痛楚难熬着,驱使它不断地飞鸣。它望尽长空,望啊,望啊,好像那丧失的雁群老在它面前晃;它哀唤连声,唤啊,唤啊,好像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边响;因此,它更要不断地追飞,不停地召唤了。这几句辛酸泪文本,情深意切,哀痛欲绝。浦起龙分析说:“惟念故飞,忘断矣而飞不仅,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绵绵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风景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末尾用了衬托的技法,表述了诗人的爱憎情感。孤雁念群之情那麼急切,它那麼痛楚、疲劳;而野鸦们是完全不明白的,他们陆续然鸣噪不断,怡然自得。“无意绪”是孤雁冲着野鸦时的情绪,也是杜甫既不可以与知心亲朋好友相遇,却应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烦无趣的心境。“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与如此“不知我者”有哪些好谈呢?
这也是念群之雁的颂歌,它主要表现的感情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它那般孤独、艰辛,与此同时却还需要不断呼号、追求完美,它那念友之情在心中炽热地点燃,它乃至连吃吃喝喝都可以抛下,更不管不顾处境的危亡;安虽福薄却心高,宁可翱翔在万重云里,不曾注意暮雨寒塘,诗情画意激切昂贵,思想觉悟很高。
就艺术技巧而言,全文托物言志惟妙惟肖,是大匠运斤,当然浑成,毫无斧凿之痕。正中间二联有心曲径通幽,一气呵成,并且有景绘声绘色,乃至也有光和影,能给人一种“层次感”,好像电影镜头似的主要表现那清晓雁影,真作壁上观。
(徐永端)
————————————————
此托孤雁以念弟兄也,当是大历初夔州作。
孤雁不饮啄①,飞鸣声念群②。谁怜一片影③,相失万重云④。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⑤,鸣噪亦陆续⑥。
(咏孤雁,有沦落之悲。首二另提。片影相失,写孤雁之状。望尽哀多,写念群之意。末联,借鸦形雁,乃题以外象。不饮啄者,为念群故也。谁怜,指群雁之已去者。雁行既远,望尽矣,似犹有一定的见而飞;追呼不到,哀多矣,如更有一定的闻而鸣。二句,申言飞鸣急切之情。所见所闻二字,属在孤雁。王彦辅曰:公值丧乱,羇旅南土,而常见于诗者,经常在乡井,故托意于孤雁。章末,讥不知道我而者。师氏曰:鲍照《孤雁》诗云:“更无音接绪,空有影相伴。”孤则孤矣,岂若此侍“飞鸣声念群”一语,孤当中仍有不孤之念乎。)
①魏文帝诗:“孤雁独南翔。”何逊诗:“誓将收饮啄。”②《诗》:“载飞载鸣。”江总诔词:“念群桑梓”③庾信诗:“涧底一片雨。”④梁简文帝诗:“花茂蝶争飞,枝浓鸟相失。”吴均诗:“山里万重云。”⑤王融诗:“丝中国传媒大学意绪。”何逊诗:“平生无意绪。”⑥《拾遗记》:鲁僖公十四年,晋文公焚林而求介之推,有白鸦绕烟而噪。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人,本武汉人,后徙河南省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朝杰出的现代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统称“李杜”。为了更好地与另俩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差别,杜甫与诗仙李白又统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作“老吴”。
杜甫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危害十分广阔,被后世称之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后人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写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佳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辞官进川,尽管躲避了战争,日常生活比较稳定,但依然情系众生,胸襟国家大事。尽管杜甫是个现代主义诗人,但他也是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佳作《饮中八仙歌》可以看出杜甫的壮怀激烈。
杜甫的观念关键是儒家思想的民贵君轻观念,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的宏伟理想。杜甫尽管健在时知名度并不赫赫有名,但之后声名显赫,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文学类都造成了长远的危害。杜甫一共有约1500首诗文被保存了出来,大多数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