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白丝行 杜甫 缫丝须长不必白,越罗蜀锦金粟尺。
象床纤纤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清月。
已悲素养随时随地染,裂下鸣机色彩射。
美人细意熨贴平,裁缝师灭尽针线活迹。
春季衣著为君舞,蛱蝶飞来黄鹂语。
落絮电子助力亦有心,随风飘荡照日宜轻举。
香汗轻尘污颜色,新开合故置何许。
看到才士汲引难,害怕弃捐忍羁旅。 此诗当天和十一二载间,清居京中而作,故末有忍羇旅之说,当依梁氏编次。师氏谓此诗乃讥窦怀贞。鹤云:怀贞亡于开元年间,公时才2岁,于年用合不来。
缲丝须长不必白①,越罗蜀锦金粟尺②。象床纤纤玉手乱殷红③,万草千花动清月④。已悲素养随时随地染⑤,裂下鸣机色彩射⑥。美人细意熨贴平⑦,裁缝师灭尽针线活迹⑧。
(此见缲丝而托兴,正借以篇末。上段,有踵事增华之意。欲成罗锦,用尺量丝,故须长;所织花草植物,色兼红碧,故不必白。熨贴裁缝师,制为舞服也。象床,指数控车床。纤纤玉手,指织女星。乱殷红,谓经伟错综复杂。动清月,谓光采闪铄。)
①《记》:“妻子缫三盆手。”《广韵》:缫,绎茧为丝也,缲同。鲍照诗:“缲丝复鸣机。”②《唐书》:越州土贡花文宝花等罗。魏文帝诏:“每得蜀锦,殊不类似。”何逊诗:“金粟裹搔头。”尺以金粟饰之,荣华富贵家之物。③《国策》:孟尝君至楚,献象床,直千金小姐。江淹赋:“惜纤纤玉手之空伫。”《广韵》:“殷,赤灰黑色。”《左传》:“左轮朱殷。”④王子安《青苔赋》云:“萦修树而清月。”⑤王彪之诗:“丝染墨哀叹,路岐杨感悼。”庚信《连珠》:“白羽素丝,随其所染。”⑥谢朓诗:“望一望下鸣机。”色彩射,五色射人也。⑦《班彪传》:“细意人微言轻。”《南史》:何敬容衣服不齐,伏床熨之。杨慎曰:《王莽传》有威斗,即尉斗也。威与尉音相仿,本音畏,转音郁。《隋书》:李穆奉尉斗于杨坚曰:“愿公执威柄,以尉定天下。”史炤《通鉴释文》:尉斗,火斗,持火以申缯也,俗加火作熨。《说文》尉与炽本一字,从上按住也。又,持火申缯也。今俗言平曰尉帖。杜诗“美人细意熨贴平”是也。又,白乐天诗:“金斗熨波剪刀厂文。”⑧曹值乐府:“裁缝师纨与素。”春季衣著为君舞①,蛱蝶飞来黄鹂语②。落絮电子助力亦有心③,随风飘荡照日宜轻举④。香汗清尘污颜色⑤,新开合故置何许⑥。看到才士汲引难⑦,害怕弃捐忍羇旅⑧。(下段,有厌故喜新之感。蝶趁舞容,鹂应歌唱,落絮电子助力万里日而缀衣前,比人情世故趋附者多。一经尘汗污颜,废置何所,见热闹突然零落矣。士故有鉴于此,很重受汲引而甘忍羇旅,诚恐一旦弃捐,相当于敝衣耳。玩末二语,公之不屑一顾随时随地仰俯得知。此章2段,各八句。)
①徐君倩诗:“衣著一时新。”鲍照诗:“催弦急管为君舞。”②何逊诗:“黄鹂隐叶飞,蛱蝶萦空戏。”③庚信诗:“落絮山羊毛下。”徐陵诗:“柳絮飞还聚,电子助力断复结。”④庚肩吾诗:“石榴红飞絮白,照日复随风飘荡。”照日宜轻举,谓丝絮飘飏,与衣之轻举适宜。《楚辞》:“愿轻举以远行。”⑤六朝诗:“朱颜润红粉,香汗沾淡青。”古诗词:“空床委清尘。”邢劭诗:“桃李满天无颜色。”⑥衣服在笥,故有开闭。汉艳歌:“乍开乍合。”《世说》:桓冲妻曰:“衣不经过新,何由而故。”阮籍诗:“谦谦君子在何许。”⑦嵇康《琴赋》:“历世才士,并为此赋。”《刘向传》:禹稷与皋陶,传相汲引,不以比周。汲引难,难就荐引也,即记想进易之难。⑧魏甄后《塘上行》:“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挚爱。”《左传》:“羇旅之臣。”《汉书》张晏注:“羇,寄也。旅,客也。”钱谦益曰:《傅咸集》载郭泰机诗云:“皦皦白素丝,织为寒女衣。寒女虽妙巧,不可秉机杼。天寒知运速,况复雁南飞。衣工秉刀尺,弃我忽若遗。人不取诸身,尘事焉所希。况复已朝餐,昌由知我饥。”此诗用泰机之诗而相反。泰机以白丝寒女自喻,而致憾于衣工之弃我,以冀咸之相荐。公诗谓白丝素养,随时随地染裂,有香汗清尘之污,有新开合故之置,因此思索汲引之难,害怕弃捐而忍于羇旅也。
鳌按:诗咏白丝,即墨子悲素丝意也。已悲素养随时随地染,当其3D渲染之初,就是脏污之渐,以及见置时,欲保素养得乎?唯士守贞白,则不随人盛衰矣。此风人会有取于素丝欤。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人,本武汉人,后徙河南省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朝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与诗仙李白统称“李杜”。为了更好地与另俩位作家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差别,杜甫与诗仙李白又统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作“老吴”。
杜甫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危害十分广阔,被后世称之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后人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写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佳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辞官进川,尽管躲避了战争,日常生活比较稳定,但依然情系众生,胸襟国家大事。尽管杜甫是个现代主义作家,但他也是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佳作《饮中八仙歌》可以看出杜甫的壮怀激烈。
杜甫的观念关键是儒家思想的民贵君轻观念,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的宏伟理想。杜甫尽管健在时知名度并不赫赫有名,但之后声名显赫,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文学类都造成了长远的危害。杜甫一共有约1500首诗文被保存了出来,大多数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