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得峰字) 杜甫 苒苒谷中寺,娟娟林表峰。阑干上处远,构造坐来重。
骑着马行春径,衣冠起晚钟。云门青寂寥,此别惜相从。 当是宣城年间春梓州作。
苒苒谷中寺①,娟娟林表峰。阑干上处远,构造坐来重。骑着马行春径,衣冠起暮钟②。云门青寂寥,此别惜相从。
(上四登寺,景物描写叙述。下四送王,即景言情小说。《杜臆》:苒苒,状寺之幽蔚。娟娟,状山之高秀。外接设备阑干,中有石阶,说白了构造也,前《飞仙阁》诗“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可证。上处见其漫长,坐来见其重合,新路之峻峭得知。践行以后,少尹骑着马而行,佛家弟子衣冠而起暮钟矣。庙门阒寂,惜不与之偕同也。)
①《杜臆》:志书:寺在龙潭,名长平山。杨炯《惠义寺铭》:“长平山兮建重阁,山穹隆兮下气势磅礴。”得知寺高路多远。②申涵光曰:寺僧见宾客至,故衣冠鸣钟。刘敏解不可何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人,本武汉人,后徙河南省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朝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与诗仙李白统称“李杜”。为了更好地与另俩位作家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差别,杜甫与诗仙李白又统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作“老吴”。
杜甫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危害十分广阔,被后世称之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后人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写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佳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辞官进川,尽管躲避了战争,日常生活比较稳定,但依然情系众生,胸襟国家大事。尽管杜甫是个现代主义作家,但他也是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佳作《饮中八仙歌》可以看出杜甫的壮怀激烈。
杜甫的观念关键是儒家思想的民贵君轻观念,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的宏伟理想。杜甫尽管健在时知名度并不赫赫有名,但之后声名显赫,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文学类都造成了长远的危害。杜甫一共有约1500首诗文被保存了出来,大多数集于《杜工部集》。

泡读  泡读美文  泡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