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杜甫 满眼飞明境,归心折大砍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长啸高。
水道疑雪霜,林栖见翎毛。
这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县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癞蛤蟆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其亲汉家营。 归类标识: 中秋佳节 月儿 思乡诗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人,本武汉人,后徙河南省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更好地与另俩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差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作“老吴”。
杜甫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危害十分广阔,被后世称之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后人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写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辞官进川,尽管躲避了战争,日常生活比较稳定,但依然情系众生,胸襟国家大事。尽管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是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可以看出杜甫的壮怀激烈。
杜甫的观念关键是儒家思想的民贵君轻观念,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的宏伟理想。杜甫尽管健在时知名度并不赫赫有名,但之后声名显赫,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文学类都造成了长远的危害。杜甫一共有约1500首诗文被保存了出来,大多数集于《杜工部集》。

泡读  泡读美文  泡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