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刺头深草里,如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知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注解①刺头:指爬满松树皮的小松树。② 蓬蒿:二种杂草。③ 直待:直直到。④ 凌云:峰峦雄伟。⑤始道:才说。译文翻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淹没看不出,到现在才发觉早已比这些杂草(蓬蒿)高于了很多。那些人那时候不知得可以峰峦雄伟的花草树木,直到它峰峦雄伟,大家才说它高。赏欣这一首小借松描写人物,托物讽谕,寓意深长。松,花草树木中的英雄人物、战士。数九寒天,百草凋谢,万木凋零,而它却葱郁凌云,迎风抗雪,泰然处之。殊不知凌云巨松是由刚挖出的小松发展下去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来终将“凌云”的迹象。《小松》前几句,栩栩如生地勾画出这一特性。“从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文物,确实小得可伶,马路边杂草都比它高,以致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很强,在“深草”的包裹中,它不低下头,反而是“刺头”——那爬满松树皮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最后的冲刺,锐不可挡。这些文文弱弱的小花是不可以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仅精确地刻画出小松外观设计的特性,并且把小松不屈不挠的性情、英勇作战的精神实质,憨态可掬地勾勒出来。一个“刺”字,表明出小松具备强有力的活力;它的“小”,仅仅临时的,相对性的,伴随着時间的推动,它必定由小转大。并不是么?—— “如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子,草类中长款得较高者。小松原来被百草踩在脚掌下,可如今它已超过蓬蒿的相对高度;别的的草自然更轻轻松松。这一“出”字运用妥帖,不但展现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趋势转变的场景,并且结构类型也起了承上启下的功效:“出”是“刺”的必然趋势,也是将来“凌云”的前兆。事情发展趋势一直由浅入深,不太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有“渐觉”。“渐觉”说得既掌握分寸,又十分委婉。到底是谁“渐觉”的呢?仅有关注、爱惜小松的人,随时观查、较为,才可以“渐觉”;对于这些不关注小松发展的人,置若罔闻,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创作者起笔一转,传出深深地的感叹:“时人不知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儿连说2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是客观事实,夸赞它高,并不表明眼力见,也无多少实际意义。小松尚年幼,和小花一样其貌不扬,如能辨识出它便是“凌云木”,而进行爱惜、塑造,那才算是有才识,才更有意义。殊不知时俗的人所缺乏的恰好是这一“识”字,故作家感叹道:目光浅短的“时人”,是不可能把小松当做是有用之才的,有多少小松,因为“时人不知”,而被残害、被群殴啊!这种小松,和韩愈书中“骈死于槽枥中间”的骏马,并不是遭受一样惨痛的运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