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石笋行 杜甫 看到益州城北门,陌上石笋双高蹲。
自古流传是海眼,青苔蚀尽浪涛痕。
雨多通常得瑟瑟,这事恍惚之间难明论。
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惜哉俗态好冲昏头脑,亦如小臣媚致尊。
政化错迕失大致,坐看倾危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功名利禄,之后未识犹骏奔。
安得将士掷天坠,使人不疑见本根。 赵注谓诗词作品于上元节年间。今按此下三首,词格同样,恐俱是上元节二年所作。《通鉴》:上元年间七月,李辅国矫称上语,迎上皇于西内。此诗云“好冲昏头脑”、“媚致尊”,其才隐而彰。终云:“安得将士掷天坠,使人不疑见本根。”盖恨去辅国辈之不速也。《华阳国志》:蜀五丁力土,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番禺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铭,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杜田曰:石笋,在西门口,二株双蹲,一南一北。北笋长一丈六尺,围九尺五寸。南笋长一丈三尺,围一丈三尺,南笋盖公孙述时折,故长不逮北笋。
看到益州城北门①,陌上石笋双高蹲②。自古流传是海眼,青苔蚀尽浪涛痕。雨多通常得瑟瑟③,这事恍惚之间难明论④。恐是昔时卿相冢,立石为表今仍存。
(《石笋行》,讽奸臣之壅蔽也。第一段,斥凡俗之传讹。世以石笋为海眼,遂雨云后有珠,此语恍惚之间,不够凭也。墓前石表,乃公之独断专行。)
①《水经注》:《地里风俗记》:汉武帝刘彻元朔二年,改梁州曰益州,以新启犍为、牂牁、巂州之疆壤益广,故称益云。②《成都记》:“距石笋二三尺,每夏六月暴雨,通常陷作土穴,泓水湛然。以竹测之,深不可及。以绳系石而投其下,愈投而愈无限。凡三五日,突然看不到。嘉祐春,马车碾地,所陷,亦测而不可以达。父老乡亲甚异,故有海眼之说。又《风俗记》:蜀人曰:“我州之西,有石笋焉,乾坤之堆,以镇海眼,动不动朱科大滥。”③《博雅》:瑟瑟,碧珠也。”《杜阳杂编》:有瑟瑟幕,其形轻明虚薄,无与比。《成都记》:石笋的地方,雨过必有小珠,或褐黄如粟,亦有微小细孔,可以贯丝。④高彪诗:“恍惚之间中有物,希微无缘无故形。”
惜哉俗态好冲昏头脑,亦如小臣媚致尊。政化错迕失大致,坐看倾危受厚恩。嗟尔石笋擅功名利禄,之后未识犹骏奔①。安得将士掷天坠,使人不疑见本根②。
(此恶其惑人而当去。俗好奇妙,造为不经之说,以冲昏头脑人听,犹小臣迷惑君心,以至政舛国危,此痛言牵强附会之误人也。掷去此石,使根基立见,则内心而求矣。此破前恍惚之间冲昏头脑之意。此章二段,各八句。)
①张衡《温泉赋》:“殊方跋山涉水,骏奔来臻。”②《庄子》:“此之谓本根。”赵彦材曰:上元节年间,李辅国挑拨两宫,擅权冲昏头脑,故赋石笋以讥之。
卢元昌曰:辅国本巨龙厩小孩,官判大元帅,朝中呼尚父,如石笋擅功名利禄,忘恩根也。决事银台,关白承旨,可以说乖进失政治体制矣。丞相率子女礼,节度使皆门内士,可以说又生皆骏奔矣。与张良娣表中禁中,共媚致尊,直侍运等,专人蒙敝也。自灵武给事银膺,叠膺宠秩,其受厚恩,适足摇晃电视剧东宫,倾危江山社稷耳。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人,本武汉人,后徙河南省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朝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与诗仙李白统称“李杜”。为了更好地与另俩位作家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差别,杜甫与诗仙李白又统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作“老吴”。
杜甫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危害十分广阔,被后世称之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后人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写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佳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辞官进川,尽管躲避了战争,日常生活比较稳定,但依然情系众生,胸襟国家大事。尽管杜甫是个现代主义作家,但他也是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佳作《饮中八仙歌》可以看出杜甫的壮怀激烈。
杜甫的观念关键是儒家思想的民贵君轻观念,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的宏伟理想。杜甫尽管健在时知名度并不赫赫有名,但之后声名显赫,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文学类都造成了长远的危害。杜甫一共有约1500首诗文被保存了出来,大多数集于《杜工部集》。